熱力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熱量攝取減去消耗後,剩下就是身體儲存起來的熱量。因此許多專家相信,只要能掌控卡路里的進出,我們就能控制體重,擊潰脂肪。
史考特無意挑戰熱力學第一定律,只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計算卡路里往往效果不彰,甚至毫無幫助,這在卡路里系列文中有詳細介紹。
本月剛出爐的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中,有一篇嶄新的研究證實了史考特的想法:低熱量飲食不會胖?進大於出就一定瘦嗎?
那可未必!
實驗設計
南非學者Hume招募了154位青少年以及75名青春洋溢的女大生來進行研究,文獻中沒有提到不找男大生的原因,不過我想應該不是為了甚麼奇怪的理由。
接著,學者使用先進且準確的呼吸氣體分析、Doubly labeled water技術(註1)、及Air-displacement plethysmography,來分別測量受試者的基礎代謝率、兩周內的熱量消耗與體脂肪率變化。
得知了上述數據後,我們即可用數學精確計算出兩周內的熱量攝取。
測量結束後,這些少女們回到家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不,故事還沒結束,學者在往後的三年內,每年一次將受試者召回來測量體脂率。
根據「熱量決定肥胖」理論,我們可以推測在一開始熱量攝取大於消耗(正熱量平衡)的少女們,會在往後的三年發胖。
而基礎代謝率高,或是處於負熱量平衡的受試者,體脂應該會往下掉吧。
結果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鏡!
(註1:這個技術讓受試者飲用氫與氧的同位素合成的「水」,經過一段時間後測量體內殘餘的同位素量,就可以得知受試者排出了多少二氧化碳,進而換算出期間內的熱量消耗。聽不懂嗎?沒關係,這不是本篇的重點所在,只要知道這是一個先進的技術,能夠測量短期熱量消耗即可。)
實驗結果
學者發現,在初始兩周內「熱量攝取加熱量消耗」(以下簡稱為「熱量流」)最高的那群人,在三年中平均體脂逐步下降。
但中低「熱量流」的青少年,體脂率反而緩緩上升。
更有趣的發現是,高熱量流組的熱量攝取「高於」消耗值458大卡,低熱量流組的攝取卻「低於」消耗值達437大卡之多。
簡單地說,吃多且消耗多的人在三年間體脂下降,吃少且消耗少者反而上升。
純粹以「攝取減去消耗量」(熱量平衡),或是以基礎代謝率來看,反而無法預估誰會胖,誰會瘦。
這樣的發現,可以說重重打了卡路里計算一巴掌!
史考特的想法
為什麼這篇研究得出如此奇怪的結論?攝取比消耗多的人,反而減去更多體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釋:
史考特向各位讀者坦白,我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想法來解釋本研究的發現,但我們可以從本篇推論出以下幾點:
結語
在過去的文章中,史考特反對普通減重者計算卡路里的理由包括了精準度低落、食物的質與量同樣重要。
這篇研究再度證實了這個想法:即使以學術等級的精密儀器測量基礎代謝率與熱量攝取,依然無法成功預測胖瘦。
攝取大於消耗的組別,三年後體脂率反而降低,這可說是跌破了專家們的眼鏡。
史考特再次強調,肥胖是一個複雜的生理現象,絕非單純的「熱量進」與「熱量出」能解釋的。
以高品質飲食、體能訓練、睡眠、壓力管理、內分泌治療、營養補充來回復體重調控機制的正常運作,才是較為理想(而非蠻幹)的減重方式。
史考特無意挑戰熱力學第一定律,只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計算卡路里往往效果不彰,甚至毫無幫助,這在卡路里系列文中有詳細介紹。
本月剛出爐的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中,有一篇嶄新的研究證實了史考特的想法:低熱量飲食不會胖?進大於出就一定瘦嗎?
那可未必!
實驗設計
南非學者Hume招募了154位青少年以及75名青春洋溢的女大生來進行研究,文獻中沒有提到不找男大生的原因,不過我想應該不是為了甚麼奇怪的理由。
接著,學者使用先進且準確的呼吸氣體分析、Doubly labeled water技術(註1)、及Air-displacement plethysmography,來分別測量受試者的基礎代謝率、兩周內的熱量消耗與體脂肪率變化。
得知了上述數據後,我們即可用數學精確計算出兩周內的熱量攝取。
測量結束後,這些少女們回到家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不,故事還沒結束,學者在往後的三年內,每年一次將受試者召回來測量體脂率。
根據「熱量決定肥胖」理論,我們可以推測在一開始熱量攝取大於消耗(正熱量平衡)的少女們,會在往後的三年發胖。
而基礎代謝率高,或是處於負熱量平衡的受試者,體脂應該會往下掉吧。
結果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鏡!
(註1:這個技術讓受試者飲用氫與氧的同位素合成的「水」,經過一段時間後測量體內殘餘的同位素量,就可以得知受試者排出了多少二氧化碳,進而換算出期間內的熱量消耗。聽不懂嗎?沒關係,這不是本篇的重點所在,只要知道這是一個先進的技術,能夠測量短期熱量消耗即可。)
實驗結果
學者發現,在初始兩周內「熱量攝取加熱量消耗」(以下簡稱為「熱量流」)最高的那群人,在三年中平均體脂逐步下降。
但中低「熱量流」的青少年,體脂率反而緩緩上升。
更有趣的發現是,高熱量流組的熱量攝取「高於」消耗值458大卡,低熱量流組的攝取卻「低於」消耗值達437大卡之多。
簡單地說,吃多且消耗多的人在三年間體脂下降,吃少且消耗少者反而上升。
純粹以「攝取減去消耗量」(熱量平衡),或是以基礎代謝率來看,反而無法預估誰會胖,誰會瘦。
這樣的發現,可以說重重打了卡路里計算一巴掌!
史考特的想法
為什麼這篇研究得出如此奇怪的結論?攝取比消耗多的人,反而減去更多體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釋:
- 本篇作者認為,人體自有一套體重的恆定機制,這套機制必須在充足熱量攝取下,才能正常運作。如果長期處在低攝取、低消耗的狀況,這個機制反而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失靈。
- 攝取與消耗量是來自研究剛開始兩周的數據,非三年間的總和。因此剛開始的正熱量平衡,有沒有可能在三年間其實是負的?當然有可能!
史考特向各位讀者坦白,我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想法來解釋本研究的發現,但我們可以從本篇推論出以下幾點:
- 低熱量飲食可能無法遏止肥胖的產生。
- 以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或許是必要的。
- 用In-Body測得基礎代謝率,然後費盡心思去測量計算熱量攝取,就算得出來的結果是消耗大於攝取,也不代表體脂會降低。
結語
在過去的文章中,史考特反對普通減重者計算卡路里的理由包括了精準度低落、食物的質與量同樣重要。
這篇研究再度證實了這個想法:即使以學術等級的精密儀器測量基礎代謝率與熱量攝取,依然無法成功預測胖瘦。
攝取大於消耗的組別,三年後體脂率反而降低,這可說是跌破了專家們的眼鏡。
史考特再次強調,肥胖是一個複雜的生理現象,絕非單純的「熱量進」與「熱量出」能解釋的。
以高品質飲食、體能訓練、睡眠、壓力管理、內分泌治療、營養補充來回復體重調控機制的正常運作,才是較為理想(而非蠻幹)的減重方式。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