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胰島素阻抗:最佳的疾病預測工具

一分鐘健身教室 於 02/11/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如果您是一分鐘健身教室的忠實讀者,應該常聽史考特談到「胰島素」、「胰島素敏感度」等莫名其妙的專有名詞。


除了決定胖瘦之外,史考特今天要來給各位讀者一個很好的理由認識胰島素:它可能是目前預測慢性病發生的最佳指標。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sulin

疾病的氣象預報


說世人都想長生不老,可能有些牽強。但說每個人都想健康地活著,大概沒有太多人會反對。


為了及早預防疾病,學界找出許多指標來當做預測疾病的工具。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膽固醇。

為什麼家裡長輩驗到高膽固醇要緊張兮兮?不是因為膽固醇本身有毒,而是學界從觀察性研究中確切知道,高膽固醇能預言心血管疾病的產生。


換句話說,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指標。這指標越高,罹患疾病的機率也越大。


我們熟知的BMI值、血壓、血脂、血糖、或是比較不那麼熟知的腫瘤指標、發炎指數都是這樣的健康指標。



胰島素阻抗?那是啥?


胰島素是人體裡主宰能量儲蓄最重要的激素,沒有之一。


在理想的情況下,胰島素高聲吶喊「儲藏!」時,肝臟、肌肉與脂肪細胞就要全體動員,開始吃進飯後湧入血液中的大量養分,以維持血中糖份的恆定。


但如果基於某種因素,小兵們開始不理會胰島素老大哥的指令呢?


此時胰島素就要喊得更大聲(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達成一樣的任務(儲藏養分)。


這情形,就叫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被認為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發生有關。


但究竟這個有關是多「有關」?



胰島素阻抗準確預測疾病發生


2001年一篇發表在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上的文獻,正是設計來解答這個問題:胰島素阻抗預測疾病的能力有多好?


在1988到1995年期間,美國研究者找來208位身體健康,體重標準的成年人,並且利用非常「搞剛」的方法(Steady-state plasma glucose, SSPG)測量他們的胰島素阻抗。


根據實驗數據,受試者被分為高、中、低胰島素阻抗三組。


在接下來的4至11年間,研究者密切追蹤這群人的健康情況。一旦他們被診斷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研究者就會偷偷地記上一筆。


接下來的發現,震驚了所有人...







在平均六年的追蹤期間,低胰島素阻抗的人們都好端端地活著,醫生在他們身上也沒有找出任何問題。


相對地,高胰島素阻抗組有高達36%不是往生了,就是被診斷出慢性病。


現代醫學研究中,很少見到如此戲劇化的研究成果。


再一次,我們聰明的讀者可能又要抗議了:關連性不代表因果關係呀!很可能是因為高胰島素阻抗組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不運動、體重過重、抽煙),造成他們比較容易生病。


你可不能這樣就說胰島素阻抗是疾病產生的原因!


的確,胰島素與其他健康指標的關係密切,胰島素阻抗嚴重的人,血糖、血脂肪大概都不會太好。

但在這裡研究者運用了一個統計模型:多元邏輯迴歸分析(老實說史考特對統計也只是略懂略懂而已)


這個模型可以用數學方法,去單獨評估一個因子對於疾病的影響幅度。


用國語來說:我們能用數學的方式排除其他雜魚的影響,去找出某個「獨立犯案」的危險因子。


結果...







再換句話說:高血壓、高血糖等指標都只是「小囉囉」而已,胰島素阻抗才能最準確且獨立地預測疾病風險。



結語


基於關連性不等於因果關係的原則,這樣的研究絕不能拿來作為「胰島素阻抗是疾病元兇」的證據。


但它有沒有可能就是元兇?當然有可能!


事實上,學界早就找出許多機轉來解釋胰島素與高血壓胰島素與心血管疾病、以及胰島素與癌症間的因果關係。


你沒聽錯,就是因果關係。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胰島素阻抗將會越來越被重視,甚至哪天出現在常規的健康檢查項目也說不定呢!


史考特計畫在不遠的未來也來做一次「搞剛」的胰島素測驗,之後再將過程與結果與各位讀者分享。

敬請期待!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