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姿態常見問題—你中槍了麽?

愛燃燒 於 08/12/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1、步頻過低
跑步的速度是由步頻和步幅兩方面決定的。不少新手提速時,首先會嘗試增加步幅——即步子邁得很大,這樣往往會降低步頻,跑起來即沒有效率,又容易改變跑姿增加受傷風險。
推薦的步頻是180步每分鐘,世界上優秀的長跑運動員大多遵循這個數值。跑者在平時訓練時,可以有意識地記錄一下自己在15秒裏跑過的步數,然後乘以四估算出1分鐘的步數。
高步頻帶來的好處是可以讓步伐變得輕盈,降低腳步接觸地面的時間,減少能量消耗,增加跑步效率。

2、落地緩沖不足
低步頻時強行增大步幅往往會給跑友帶來步態的問題,當腳步過於前伸,腳跟著地,髖部、膝蓋和身體的核心就會在落腳點之後,產生“剎車效應”,帶來的沖力會通過足部傳遞至膝蓋和髖關節,增受傷危險。
關於改善跑姿的建議,大家可以參考愛燃燒曾介紹過“姿勢跑法”。(《跑步,該怎麽跑》——姿勢跑法解讀
在跑步時,腳步落地瞬間肩、髖和腳的落地點應呈一條豎直的線,在發力時,用大腿的後側肌群和臀部肌肉用力,感覺是把腳牽拉離開地面,而非用力蹬地。
這樣,跑步的整個過程中都不會給身體帶來過大沖力。

3、上身緊張
新手跑者往往很難體會到,如何跑得又快,又能保持“放松”。觀察短跑選手在場上的表現,盡管短跑比賽時選手的速度飛快,他們的上半身依然保持放松的姿態。
在開始練習時,可以先降低速度。從關註手臂的姿態做起,保持肘關節90度彎曲,跑步時自然前後擺動,不要有橫向的動作。放松肩膀的動作也很簡單,跑動過程中先“聳肩”,然後放開肩膀讓其回到自然的位置上,保持這種感覺。
隨著經驗的增加,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慢慢提高速度。

4、忽視速度
有人曾說過:“增長距離不會降低速度,疏於練習才會。”
雖然強度練習不能天天都做,但可以在每次訓練時穿插一點速度元素。比如在慢跑環節的最後,全力沖刺50-100米,或是做幾組跨步練習。這些動作可以讓身體維持對速度的感覺。
英國田徑選手 Tim Bailey 曾說過:“跑步看起來是一項簡單的運動,很多人也因此忽視了對跑步技術的研究和練習。”無論是跑步新手還是老手,都有提高自己跑作細節的空間,讓自己跑得更快、更好。


資料來源:愛燃燒,作者:kelejiabing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