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iranshao.com)
這些女子高手在比賽中形勢大好,忽然卻“人有三急”或“來大姨媽”,該怎麼辦?
和上海同一天舉辦馬拉松比賽的世界城市,除了我們提到過的日本大阪和美國首都華盛頓(海軍陸戰隊馬拉松)之外,其實還有很多。
僅美國就多達十幾場,包括尼亞加拉瀑布馬拉松、科德角馬拉松等等;“長跑超級大國”肯尼亞首都的內羅畢馬拉松也選在10月30日這一天。
但在這些多如牛毛的“撞日”比賽中,和上馬一樣擁有國際田聯金標賽事認證的只有一場:法蘭克福馬拉松(奇怪的是,像大阪馬和陸戰隊馬這兩場著名賽事,居然沒有IAAF的任何背書)。中途如廁,跑出美國年度第五快
與柏林馬拉松相似,法蘭克福馬拉松也以高速著稱,賽道紀錄是肯尼亞巨星基普桑(Wilson Kipsang)2011年創造的2:03:42;截至上屆它的史上男女前10名平均成績分別排名世界第七和第六,完勝“六大”中的紐約和東京。
在今年“法馬”請到的特邀運動員中,有個名叫弗拉納根(Flanagan)的美國女子高手。 不過,此Flanagan非彼Flanagan:這位既不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前美國萬米紀錄保持者、里約奧運會馬拉松第六名Shalane Flanagan本人,也和後者非親非故。兩人最多隻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共有一個愛爾蘭姓氏。
圖為兩個Flanagan在美國里約奧運馬拉松選拔賽中
小弗拉納根1991年出生於伊利諾伊州,名字叫林姬(Lindsay)。 這裏順便再糾正一個常見誤譯:把Lindsay Lohan讀作“林賽·羅韓”的,和把Mo Farah譯成“莫·法拉赫”的一樣,都犯了“望文生音”的錯誤。找一段相關音/視頻聽聽,你就知道這個名字到底該怎麼發音。
林姬雖然比她的明星本家小10歲,出道晚得多,戰績也遠沒有那麼輝煌,但她絕非泛泛之輩:2014年從華盛頓大學畢業前,一直在校田徑隊效力,參加過全美大學生越野賽和田徑錦標賽萬米項目,取得過不錯的名次。
值得稱道的是,2014年在Pac-12(太平洋12高校)運動會萬米比賽中,她在半途掉了一隻跑鞋之後堅持完賽,榮獲第四名。
畢業後,林姬走上專業道路:東遷馬里蘭州,加入教練Isaya Okwiya的訓練營,並與日本贊助商Mizuno簽約。目前仍處於上升期的她部分PB如下:
- 萬米:32:22.15,2015年帕洛阿爾託;
- 半馬:1:12:05,2016年休斯敦;
同年7月在加拿大多倫多泛美運動會,雖然時值濕熱盛夏且坡道很多,她仍以2:36:30獲得亞軍。
但在今年2月的美國奧運馬拉松選拔賽上,她由於策略失誤——在炎熱的天氣中,過早跟隨第一集團加速,導致在第34公里停下嘔吐,最終僅以2:39:42拿到第14名。
7月初的田徑奧運選拔賽,她又發揮失常,萬米只跑出34:17.25,第18名,也是無緣出征里約。
兩次失利之後,林姬沒打算跑秋季馬拉松,開始潛心訓練。她的周跑量達到90英里出頭(將近150公里),順利完成幾次馬拉松配速跑,並輔以游泳、橢圓機等交叉練習。
看到徒弟訓練有起色,教練決定讓她接受一場實戰的檢驗。他選中的是賽道平坦、天氣適宜的法蘭克福。
比賽開始後,林姬跑得非常穩健,配速始終保持在3:32至3:34之間,每個5公里分段都在17分40秒左右。誰知好景不長,後半程她開始腸胃不適,想上大號。起先她盡力不去理會,但跑到第29公里,她再也忍不住了,只好鑽進一個移動廁所。
好在這次如廁只耽擱大約20秒鐘,導致她第25至30公里的配速降至3:38。此後兩個5公里分段,配速又恢復到3:32至3:34區間。
林姬最後以2:29:28奪得第四名,將PB大幅縮短將近4分鐘,這一成績名列今年美國女子第五。排名榜首的正是在里約奧運會跑出2:25:26的Shalane Flanagan。
賽後一個德國人看到林姬的姓氏,便信誓旦旦地説自己去年曾經帶她遊覽過柏林。她只好解釋:“那是Shalane,不是我。我們不是親戚,不過我正在努力向她看齊。”
“來大姨媽”的波馬冠軍
在馬拉松比賽的過程中,由於高強度持續奔跑的時間相當漫長——至少兩三個小時,選手除了筋骨和皮肉可能出狀況(下圖)之外,五臟六腑也可能被顛出問題。
消化系統中的胃腸,就是最經常出亂子的器官之一。
Competitor.com網站2014年3月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據《國際運動醫學期刊》調查,受過胃腸問題影響的跑者比例少則佔30%,多則佔到83%;另一項調查發現,在極端條件下參加長距離比賽的鐵三選手中,出現過至少一種胃腸不適症狀的人更是高達93%。
即便是那些厚積薄發、“半年磨一劍”的精英選手,偶爾也會遭遇“人有三急”的困擾,讓數月來的辛苦備戰面臨付諸東流的危險。 下圖這位波士頓馬拉松選手的窘境,就讓人無比同情。
1996年贏得百屆波馬桂冠時的烏塔·皮皮格(Uta Pippig),更是在鮮血順着大腿流淌的駭人情況下,成為首位實現波馬三連霸的女子選手。
烏塔1965年出生於東德名城萊比錫,在首都東柏林長大,父母都是醫生。她從13歲開始跑步,17歲被一所精英體校錄取,此後奉命服用類固醇。在被母親勸阻停藥之前,她已經吃了5個月。 1986年,烏塔結識教練Dieter Hogen,兩人談起師生戀,也都有意叛逃西方。但由於擔心連累父母,她直到1989年柏林牆倒,才和Hogen遷居斯圖加特。
1993年,烏塔在紐約馬拉松獲勝,翌年又首次贏得波馬,她的成績2:21:45當時排名史上第三,刷新瓊·貝諾瓦·薩繆爾森(Joan Benoit Samuelson)11年前創下的賽道紀錄。迄今它仍高居德國史上第二。
此後兩年,她在柏林大學攻讀運動醫學之餘,又以2:25:11和2:27:12連續蟬聯兩屆波馬冠軍。
很多人都認為,烏塔1996年那次“血濺波馬”事件,是因為在比賽中途不巧來例假。但她本人後來澄清説,那其實不是大姨媽,而是腹瀉便血——獲勝後,她被診斷出缺血性腸炎(ischemic colitis)。
“比賽進行到大約5英里時,我開始感覺到腹部一陣陣絞痛,不久後就拉肚子。我非常難為情——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臉面,也是出於對我們這種運動的關愛。”她後來回憶道。
跑到七八英里處(十一二公里)時,因為腹痛難忍,她數度考慮棄賽,甚至走了幾步,但最後還是打定主意:不再以蟬聯冠軍為目標,而是退求完賽;至於能跑多快,只要盡己所能就行。
這個決定無比正確:她的最大對手、後來在柏林兩破世界紀錄的肯尼亞名將Tegla Loroupe後來飽受抽筋之苦,在40公里處無力招架烏塔的反超,聽任後者以2:27:12成功衞冕。
過線後,烏塔沒有留在終點區接受媒體採訪,而是被徑直送進一家醫院檢查。
她後來回憶説:“當我感覺到鮮血流下自己的雙腿時,心裏很害怕。假如現在再發生這種情況,不管發生在任何時候,我都會停止奔跑,哪怕是處在領先位置。”
她不建議其他運動員效仿當年的自己那樣硬撐,無視身體發出的警訊:“它(出血)是一個信號。現在情況變得很清楚:當時我是有病在身。”
就地方便,照樣打破世界紀錄
在馬拉松賽道上“大號”的最著名掌故,應該馬拉松女子世界紀錄保持者波拉·拉德克里夫(Paula Radcliffe)2005年在倫敦馬拉松的“驚世一蹲”。
1973年12月出生於英國的拉德克里夫,是史上馬拉松跑最快的女性。自從2002年出道伊始,奪冠+破紀錄就成為她的家常便飯: 2002年倫敦全馬首秀,她以排名史上第二的2:18:55獲勝,只比肯尼亞人Catherine Ndereba在芝加哥創造的世界紀錄慢8秒,創下純女子比賽(women's only race,即沒有男性兔子領跑)的世界最好成績。
半年後在芝加哥,她將世界紀錄縮短一分半鐘至2:17:18。
2003年倫馬,她創下迄今無人能企及的2:15:25世界紀錄,比肯尼亞人凱塔尼(Mary Keitany)2012年也在倫敦跑出的史上第二快成績2:18:37快3分多鐘。 2004年她缺席倫馬,但對於雅典奧運會金牌志在必得,可惜由於大量服用治療腿傷的消炎藥影響消化,因腹痛被迫於36公里過後棄賽,5天后又在萬米比賽中止步於第17圈。
2002至2008年,拉德克里夫全馬10戰8勝(倫馬和紐馬各三屆,2002芝馬,2005赫爾辛基世錦賽),只是奧運會每戰必敗,彷彿中了魔咒一般:2008年北京,她因為腳傷僅跑出2:32:38,屈居第23名;2012年倫敦主場,同樣的問題導致她無法參賽。
2005年4月17日,她第三次征戰倫馬,不料中途肚子又出狀況。
據《衞報》等英國媒體報道,跑到22英里(35.4公里)標誌——就在地處泰晤士河北岸的倫敦金融城Wapping區商業路(Commercial Road)附近時,拉德克里夫靠邊蹲下,在數百上千現場人羣和大約500萬電視觀眾的眾目睽睽之下,公然扒開短褲出恭!
拉德克里夫會不會重演雅典奧運會的退賽悲劇?正當英國觀眾為她捏一把汗之時,女飛人已經手扶隔離欄站起,隨即一身輕快地邁開大步繼續狂奔。這一尷尬插曲總共只耽誤她15秒時間(估計屁股都沒擦,反正也沒紙)。
賽後拉德克里夫將此次意外歸咎於賽前晚餐吃太多烤三文魚,並透露:
引用 “在第15、16英里(24至25.7公里)之間,我開始有感覺。在停下之前,大概已經忍着跑太久了。因為肚子疼,我每英里損失10秒鐘。我不得不先停下,再繼續。她最終跑出2:17:42的個人第三好成績,刷新自己保持的純女子比賽世界紀錄。(那次主辦方也為她請了兩隻兔子——都是女的,但她們只領跑到8公里就被甩掉,因為實在跟不上她的速度)
我要向全國道歉。我真的不想在數十萬人面前出此下策。我沒看到附近有移動廁所,就算有,要穿過人羣重回賽道也要花大把時間,而且大概還要一路給人簽名。
我的肚子便意難忍,但這又完全不像我在雅典遭遇的問題。我只是需要上個廁所,拉出來了就沒事。”
來自羅馬尼亞的亞軍迪塔(Constantina Dita-Tomescu)的過線時間是2:22:50,比拉德克里夫慢5分08秒。
在終點區,有記者問這位三年後的北京奧運會冠軍:你是否想過自己可能會贏?她不假思索地回答:“No way!”(根本不可能!)她的目標本來就是拿第二。 此役的大捷為拉德克里夫掙得極其豐厚的回報:冠軍獎、破紀錄獎合計25.5萬美元,外加50萬美元出場費和25萬美元贊助商獎金,總進賬突破百萬。
相形之下,25年前首屆倫馬女子冠軍Joyce Smith得到的待遇簡直像在打發叫化子:既沒有出場費,也沒有車馬費,必須自己花錢買火車票前往比賽起點;冠軍沒有獎金,只有獎品:一塊價值不到100英鎊的手錶。 美國有句俚語“Shit happens”,意思其實只是“撞上倒黴事”或者“倒了血黴”,相當於法語的C'est la vie和西班牙語的Así es la vida。不過在以上幾種情況中,倒是可以從它的字面含義去理解。
如果最終能有烏塔和拉德克里夫那樣的驕人成就,她們在賽道上發生的那點糗事最多隻是瑕不掩瑜,何足道哉。
資料來源:愛燃燒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