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超馬故事 | 那一天的山川(上)

愛燃燒 於 27/10/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原文來自:iranshao.com)

雷雨過後的山谷裏升騰起淡淡的晨霧,遠處的山巒在霧色裏若隱若現,最後幾名選手都陸續安然抵達了終點,真是圓滿而美好的又一年。

2015年12月5日,加拿大多倫多
Edwards Garden的山道上這時節總是很安靜,夏天的蟬鳴炙烈,秋天的漫山紅葉已經都過去了,如今樹上葉子全落光了,厚厚地鋪在地上,踩上去嘎吱嘎吱地響。或許是受了那些準備冬眠的懶松鼠浣熊的影響,跑步的人確是漸漸少了。

FanPiece TV

今天又不一樣,每年這時候Salomon Toronto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落葉跑,除了可以見見整個夏天裏忙於各自比賽訓練的朋友們,也正好見識下他們團隊這一年來在整片區域開闢的新線路,這活動頗受歡迎,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Fred Tassinari是這次活動的攝影師,他是越野跑的死忠粉,也是Salomon Toronto的鐵桿會員,店裏組織的活動他都來勁得要命。多倫多的漫長冬季對於越野跑愛好者們有些尷尬,即使能扛住那麼誇張的低温,雪暴冰凍一來,進山道也會變得頗為艱難,Fred在臉書上成立了一個叫Trail Runners Toronto的小組,從秋天起每週末組織大家在附近的山道上跑步,當你漸漸跑過整個季節的更迭,親身感受過每一攝氏温度的微妙變化,或許也會更有勇氣去體驗冬季越野的奇妙動人。
可今天他從早上起就有些不對勁,不是心不在焉神情恍惚,就是拉在最後表情凝重,每跑完一圈回店裏休整的時候也總是在埋頭刷屏。這個週末是年末北美越野界最受關注的抽籤週末,今天是Western States的抽籤儀式,緊接着明天是更為一票難求的Hardrock。Fred和好友Kent一起完賽了今年九月美國北明尼蘇達的Superior Fall 100英里賽,拿到了Western States的抽籤資格,可他今年第一次抽,手裏僅有一支籤,中籤機率只有3.7%,希望渺茫。
我也只有一支籤,也許是早學會對這種純靠運氣的事不作任何指望,一路上我竟沒太想這檔子事。在山道上奔跑,清冽的空氣裏帶着落葉的苦澀幹香,銀灰色的枝椏在湛藍的天空下肆意舒展着,初冬明亮的光線裏,四下裏的一切都恬靜散漫,可或許專注於落葉跑也是我暗自逃避抽籤焦慮的方式。
今年的落葉跑總共在Edwards Garden的山道上跑三圈,第二圈跑完,抽籤已經全部結束了,我刷了幾頁屏,拍拍Fred的肩“我們都沒戲了”,“我知道,Kent給我發消息了”他神色黯然,抬手亮給我看他們的聊天界面“FUCK!!!”
最後一圈出發的時候我沒看見Fred,他提前離開了,於是這一年的落葉跑沒有了結束照。
2015年12月5日,美國加州奧本市
第43屆Western States 100的抽籤儀式正在普拉瑟高中(Placer High School)的禮堂裏緊張進行着,每年Western States大概會分配400個名額,在這場抽籤儀式上會產生270個,剩下的名額一般會分配給一些重要比賽的男女頭兩名,來自各贊助品牌的精英運動員以及對賽事有突出貢獻的選手。今年有3510名選手參與抽籤,總共累積8291支籤,正式開始前,一摞摞的小紙簽上會被寫上選手名字以及對應信息,當眾拆散,然後依次放入那隻鏤空的金屬滾筒裏。
270個名額,3510名選手,8291支籤。
抽籤現場的紙籤裝遞,©WSER100
Western States的抽籤規則頗為公正合理:第一年的抽籤者擁有1支籤,如果未中籤,第二年再次獲得抽籤資格繼續抽,就可以拿到2支籤,之後就按2的指數倍依次累積,直到中籤。若中籤或完賽後想要再次申請,之前累積的籤數就會被全部清零,算作第一年申請者從頭來過。據説Western States早年也跟UTMB一樣,採用連續兩年不中籤自動獲准參賽條例,結果導致頭兩年不中籤人數大大超過該年全部參賽名額,系統自動崩潰……於是改為目前的規則沿用至今。
滾筒動起來了,小禮堂裏的空氣瞬間變得令人窒息,現場異常安靜,只有主持人Tim Twietmeyer洪亮的宣讀聲,偶爾被抽中的到場者爆發出的欣喜狂叫以及周圍熱烈又忐忑的祝賀掌聲。
第43屆Western States 100的抽籤現場,©WSER100
“我們今年的第一位幸運者是…… ”
“第一位加拿大選手……”
“第一位亞洲選手……”
“第二年抽,來自墨西哥伊拉普阿託的…...”
“第三年抽,來自舊金山的……”
屏幕上的已抽取人數在累積,剩下的名額已經所剩無幾,現場氣氛越來越緊張,甚至殘酷得有些讓人絕望。來自加州的華人超馬選手吳狄、沙鏑和葉君此刻都坐在觀眾席上,吳狄有兩年沒中籤了,因此手上有4支籤,沙鏑和葉君都是第一年抽,各有1支籤,按慣例出席抽籤會現場可以再額外多1支籤,然而事實證明也並沒有什麼用處。
270個名額。8291支籤。
2016 Western States最終抽籤結果,©WSER100
最後一個名額已經產生,一切終於塵埃落定,有興奮也有失落,然而所有人都放鬆下來,甚至有連續抽七年的人也落選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可熱望落空終歸是難過的,年輕的女孩終於忍不住當場哭了起來,陪在一旁的父親正温柔地拍着她的背“明年,明年……”。出了會場,白老大關切地發來消息問沙鏑結果怎麼樣,“老傅中了,其他的全軍覆沒。”
老傅。
2015年12月5日,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
與此同時,200公里之外的馬林岬角(Marin Headlands)上,2015 The North Face北美耐力挑戰系列賽的最後一場舊金山50英里賽正舉行得如火如荼。從07年舉辦至今,作為TNF耐力系列賽裏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場同時也是北美整個越野賽季的落幕賽,這裏以無以倫比的景色和對手,爬升和速度感兼具的賽道以及豐厚的獎金,幾乎每年都能吸引到本賽季最優秀的選手前來,在這比賽的最好成績榜上,Anna Frost、Ellie Greenwood、Sage Canaday、Dakota Jones和Rob Krar等名字赫然在列。
©TNFECS
每年這裏都少不了老傅的身影,他和這比賽的淵源其實還得從Western States説起:從2008年開始Western States的抽籤人數就節節攀升屢創新高,如此炙手可熱一票難求,幾乎就沒人能在十二月的第一個週六裏保持淡定。老傅也一樣,隨着抽籤日臨近他也會滿懷熱望,可花一整天去糾結一件失望率極高的事又實在痛苦,也許恰巧同一天舉行的TNF舊金山分站賽就是為解救自己而誕生的……用跑一場比賽來化解對於另一場比賽的執念,或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於是老傅從09年冬天起開始參加這比賽,這一跑就是七年。
TNF 2009-2015,©Chihping Fu

連續七年參加同一場比賽,當初的緣由似乎也已經不重要了,老傅對這裏的一切都已經熟得不能再熟,跑完一整年的比賽後能來這裏見見熟悉的老朋友們,在山道上或是補給站裏聊一聊,怎麼説都是件值得期待的事兒,而由一場家門口的50英里賽來回顧和完結一整年的跋山涉水行行遊獵,無疑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老傅通常不會在這條賽道上給自己設定什麼目標,年末最後一場了,慢慢跑完就好,等他今年到達45公里處的Stinson Beach補給站時,比賽已經進行了6個半小時,正值午間,補給站裏熱鬧非凡,“Chihping,恭喜你, Western States中籤了!”每次賽前老傅都會叮囑太太,即使抽籤現場那邊有了什麼消息,也千萬不要中途打電話過來,一切都等比賽結束之後再説。“你們為什麼要告訴我?幹嘛這麼早告訴我?”老傅笑着埋怨,本想心無二念,看來今年又落了空。
當然是高興的,距離終點還剩下不到一半的賽程,只需照之前的節奏繼續跑下去就好。馬林岬角是老傅鍾愛的山道,除了The North Face賽,每年他還會參加在這裏舉行的Marin Ultra Challenge,Miwok 100公里等其他賽事,在嶙峋崎嶇的山道上奔跑,身旁便是遠山淡雲海天相接,清風拂來,讓人頓覺舒暢遼遠。然而此刻他的心早已飛到了幾百公里之外那條從Squaw Valley到Auburn的山道上,那些過往的人和事都如昨日般歷歷在目,還有,今年要挑戰Grand Slam麼?嗯,一定的吧。
2016年6月25日,美國加州斯闊谷滑雪地
這已經是老傅第四次站在Western States 100的起跑線上了,他今年春天的訓練狀況並不好,三月份一場公路馬拉松開賽前莫名其妙拉傷了小腿,計劃的人生最後一場全馬也沒跑成,小腿傷剛好,緊接着一次長距離跑時又把大腿拉傷,於是接下來的訓練就很成了問題。直到五月底,他感覺自己甚至都沒辦法完成10公里這樣的距離,月初的Quicksilver 100公里是連續跑了十二年的比賽,也在無奈中棄了賽,眼看着本來無限憧憬的一年就要在陰雲密佈中開始,老傅對之後的比賽十分擔心,也完全不曉得該怎樣面對即將而來的Western States。
三週前的San Diego 100是老傅今年的第一場百英里,那賽事以乾旱高温的沙漠氣候著稱,當天的賽道就像一個大熔爐,老傅一路與高温和沙塵搏鬥,還是咬牙挺到了最後。第四次完成這場艱苦的比賽也讓老傅對於即將而來的Western States多了些信心,可這卻是他在WS賽前跑過的唯一一次長距離。
Western States的賽道顯然不是塊容易啃的骨頭,訓練不足的惡果還是很快表現出來,比賽一開始就是急劇的爬升,10英里過後,老傅的身體就顯出了疲勞,等到達30英里處的Robinson Flat補給站,他就明白自己此番征程已是前景黯淡。跑過那麼多次,他比誰都清楚自己身上正發生的一切,比起2013年29小時45分完賽那次,這回自己到達這個補給站的時間已經又遲了將近一個小時,他第一次在這裏就聽到了號角聲(宣告離此地的關門時間還有20分鐘)。跑過那麼多場百英里,如今他對各式各樣的DNF(Did not finish)已經雲淡風輕了,可在此地他還從未失敗過,這回真要收穫自己的第一個Western States DNF了麼?老傅癱坐在補給站的椅子上,心底很是絕望,不止對眼下這場比賽,還有對於即將而來的整個Grand Slam的漫長旅程。
一切才剛剛開始,©Paul Berquam

在同一年十到十二週的時間內完成美國四場百英里賽的想法最早是由Ultrarunning雜誌的創刊人兼主編Fred Pilon在1985年提出的,之後Wasatch Front 100的時任賽事總監Steve Baugh和現任總監John Grobben正式公佈了Grand Slam of Ultrarunning的名稱,並開始和其他幾個賽事的組織者合作這個超級大滿貫挑戰的運作管理。1986年的Wasatch結束後,第一個Grand Slam的獎座被授予了當年唯一的完成者——35歲的Tom Green,他的總用時為96小時26分28秒。
©Grand Slam of Ultrarunning
在超過30年的時間裏,總共有299位選手完成了該項挑戰,男女記錄分別為2013年由Ian Sharman創造的69小時49分和1998年由Ann Trason創造的79小時23分。2013年來自加州的傅治平以122小時19分成為完成該項挑戰的第一位華人,2015來自香港的羅楚健,2016年來自新澤西州的Otto Lam分別以108小時31分和108小時28分將這項紀錄相繼刷新。

2013 Grand Slammers合影,老傅為後排右一,©Patchanida Pongsubkarun
對於再次踏上Grand Slam的征程,老傅其實並沒想太多,Western States一票難求,四賽裏難度最高的Wasatch也是每年必抽的,反正自己每個賽季都要跑那麼多場百英里,也不在乎再多一兩場。可真要許下承諾又少不得慎重, Grand Slam意味着四場比賽作為一個整體,一旦開始每一場都要全力以赴不容有失。訓練不給力,狀態堪憂,上半年一路跑得跌跌撞撞,Grand Slam要求挑戰者最晚在當年的Western States開賽前十天提交申請,老傅直到最後一刻才寄出自己的申請表。
可絕望歸絕望,十年漫漫超馬路,老傅又比誰都明白“絕處逢生”這四個字的含義,想到之前許下的那些承諾,他立馬從椅子上爬起來,離開Robinson Flat補給站迅速進入到了下個賽段。接下來的26英里峽谷道果然順利了些,一路上朋友們的鼓勵和幫助讓老傅很是振奮,海拔已經降下來,高温對自己來説反而不那麼可怕,老傅直接跳過了好幾個補給站,等到達56英里處的Michigan Bluff時,已經把容餘時間拉開到50分鐘了。
Western States賽道上的老傅,©Gary Wang
一路上朋友們留下的標記,©Allen Lucas
然而這注定是場艱辛的比賽,隨着夜色的降臨,老傅又開始覺得困頓乏力,僅僅6英里之後,此前努力了那麼久好不容易爭取回的時間很快又失去了,可眼下已經再沒時間沮喪,等到了前方補給站,老傅簡單地補給了一下,就和已在那裏等了多時的配速員John Martin急忙上路了。有了John的陪伴和鼓勵,老傅的精神回升了些,可還是疲憊,睏意一波一波地湧上來,他努力着往前,只一心期待着78英里處美洲河(American River)冰冷的河水能讓自己再度清醒。夜已經很深了,四下裏靜寂無聲,只有前後零落的幾盞頭燈在暗色裏行跡匆忙着,看來後面一路都要與關門時間搏鬥了……不過沒關係,一直努力不放棄就好。
老傅和John到河邊的時候,離那裏的關門時間還有15分鐘,等他們上岸努力爬坡時,就聽到了補給站關門的號角聲,而從一開始就和他前後交替領先着的Wally Hesseltine這時已經領先他們有將近40分鐘了……不過河水的確重新帶來了振奮,第二個黎明也很快降臨了,老傅和John一路上激烈地計算着時間,在路途上分秒必爭,終於在快到90英里Brown’s Bar的時候又追上了Wally。
老傅已經記不清這是今天第幾回碰到Wally了,又或者這究竟是他們第多少次在百英里的賽道上相遇,他們認識許多年了,每一年總頻頻在各個賽場上遇見,他們速度相差不大,老傅畢竟年輕得多,在自己擅長的路段能跑出不錯的速度,而72歲的Wally總以驚人的毅力極其穩定地前行着。
他們一起跑了接下來的7英里,前前後後還有幾對別的選手和配速員,每個人都拼命努力着,顧不上説話,然而Wally仍然使勁給大家打着氣,“LET’S GO!”無論每次老傅超過他還是他超過老傅,他都這樣喊。加州灼熱的陽光炙烤着大地,熱浪從地上翻滾上來,衝擊和噬咬着每一寸肌膚,可沒有一個人停下來,所有人都默默忍受着,此刻一往直前就是唯一的選擇和出路,稍有懈怠就會功虧一簣。
過了97英里處的No Hands Bridge,老傅明白已經到最後的衝刺了,他低着頭,逼迫自己全力去跑所有的爬升,他努力搜尋着記憶裏最後的那段上坡,然而不停地希望落空,一切似乎都永無止盡,熱浪,呼吸,肌肉,沒有一刻不艱難,沒有一處不痛苦,這是自己十年百英里征途中最煎熬的時刻嗎?他真想停下來痛哭,可此刻連這也成了奢望,所有僅存的時間和力氣都只能用來前進,情緒只有在粗重的喘息聲裏一下一下地得以釋放。“Just keep moving! Keep moving!!”已經進入奧本市區了,街角拐了一個又一個,他抬起頭來,期待着進入普拉瑟高中的田徑場,看到那面在終點線上方閃爍着的計時牌,而此時他的身後已經不再有Wally的身影了。
老傅和配速員John正在分秒必爭,©Michael Li
No Hands Bridge是終點前倒數第二個補給站,也是選手們最後一次跨越美洲河的地方,這座有着百年曆史的老橋得名於一位名叫Ina Robinson的傳奇女騎士,據説她每次騎行到這座當年未有任何護欄的長橋時,都特立獨行地大膽放下繮繩通過,而其他人都只敢牽馬過橋。No Hands Bridge是Western States賽道的最低點,或許絕大多數選手也正是在這裏經歷着整場比賽中的最低谷。
三年前吳狄到達此地時狀況也頗為艱難,那年的温度是Western States歷史上的第二高温,開賽沒多久就已經熱得冒煙,整個身體都快被煮熟了,胃很早就出了狀況,吃不下什麼東西,撐到此時基本已是彈盡糧絕了。打遍Ragnar無敵手的Bugs華人接力隊當年出了三位極出色的長跑選手來配速他的後程,Robin和如花都是埋頭苦逼的硬漢風格,而最後等在此地的白老大一上路就開啟了畫風突變的唐僧念。
“吳狄啊,咱還能再加點速嗎,這樣下去有點危險啊!”
“吳狄啊,你看你的親人朋友們都來了,你忍心讓他們失望?”
“吳狄,只有最後兩英里了呀……”
“吳狄你要喝水嗎?咖啡還喝不喝了……”
……
“別他媽説了!心跳很高,不想説話!”
一路上遇到的狀況讓吳狄瀕臨崩潰,他之前從沒完賽過百英里,一切顯然與自己預期的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就是不能吃東西,為什麼配速就是快不起來,現在這路明明訓練時可以跑得飛快的呀……無盡的沮喪就和這裏的黑夜一樣沒有盡頭,可這一路上都是這些最摯愛的人陪自己走過來的。之前在峽谷段不小心兩次踢到大石頭,腳趾頓時血肉模糊痛得鑽心,Robin看到後就一聲不吭地跑在前邊一直清路障;40多度的高温,媛媛,爸媽,仲哥,高總都無怨無悔地守在每一個補給站等他,因為他們才可以撐到現在……此刻他們所有人都已經等在終點了吧,還有身後亦步亦趨還在喋喋不休的白老大。
過了Robie Point就是最後的那個水泥大上坡,他姿勢怪異地邁着步,覺得自己簡直就是一具殭屍,一具身體僵硬卻永遠不能停下的殭屍……他最終以23小時44分完賽了2013年的Western States,拿到了那枚象徵着速度與榮譽的銀製皮帶扣(本來授予The Tevis Cup馬賽選手的銀製皮帶扣只頒發給在24小時內完成Western States的選手,其餘在30個小時關門時間內完賽的選手會被頒發銅製皮帶扣)。

2013 Western States 62英里,Foresthill補給站,©Jiyuan Zhong
吳狄在比賽中,©Glenn Tachiyama Photography
Wally Hesseltine進入田徑場的時候離關門還剩下一分半鐘,那一刻他仍然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一羣人簇擁着他,他拼命晃動着胳膊,蹣跚着奔跑在最後300米的環形跑道上,結果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周圍人都呆了,他示意其他人不要扶他,顫抖着自己爬起來,然後,繼續奔跑,身旁他的配速員Tom早已淚流滿面……他最終以30小時1分56秒完成了自己的這次百英里之旅。
72號選手Wally Hesseltine,©Gary Wang
老傅在關門前3分鐘到達了終點,他在這場比賽裏也傾盡了他所有能給的,他全力衝過終點,然後癱倒在地上,那一刻他好開心自己終於可以停下來,終於可以不用再奔跑,不用再承受那些令人崩潰的壓力和緊張……那個週末他家人剛好不在美國,有好心的選手載他回了家,看着他艱難地爬進家門,接下來的一整天他都靠輪椅在屋子裏艱難活動。
第二天他還是去上班了,週五的時候,他説身體已經復原得差不多了,如果緊接着的週末還有一個百英里要跑,他覺得自己又可以站在起跑線上了。
2016年7月18日,美國佛蒙特州西温莎鎮
才凌晨三點多,Silver Hill農場周圍的燈火就已經亮起來了,帳篷拉鍊的嘶啦聲,爐火燃燒的呼呼聲,零零落落的腳步聲,汽車發動的轟鳴聲,馬的嘶叫聲,漸漸喧鬧成一片。和以往一樣,每年盛夏裏的這個黎明都是這裏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因為不到一個小時之後,2016 Grand Slam的第二場——Vermont 100即將在此拉開帷幕。
Vermont是Grand Slam唯一位於美東的比賽,1986年當Tom Green和其他11位挑戰者第一次向超級馬拉松大滿貫發起衝擊的時候,這比賽其實還未誕生。超級大滿貫最初包括的四個賽事分別是弗吉尼亞州的Older Dominion 100,加州的Western States 100,科羅拉多州的Leadville 100以及猶他州的Wasatch Front 100(在超級馬拉松還是極小眾運動的年代,這也是北美當時僅有的四場百英里賽),除Older Dominion在東海岸外,其他三場賽事都在美西。1989年佛蒙特州的Vermont 100創辦後,挑戰者們可以在其和Older Dominion 之中二選一,直至2003年開始Older Dominion不再被列入名單,四場大滿貫挑戰賽事被固定下來並一直持續至今,期間唯一的例外是2008年Western States因為山林大火臨時取消,由十月阿肯色州的Arkansas Traveler 100臨時遞補為第四場賽事。
相對於大多數人會全力準備Grand Slam的四場比賽,老傅也算是個異類,他今年不但要跑從六月到九月超級大滿貫的四場,居然還要兼顧加州本地一個叫Triple Crown的挑戰賽,包括六月的San Diego 100,七月的Santa Barbara 100,以及八月初的Angeles Crest 100三場百英里,除此之外,他還計劃參加Bear 100、Big Foot 120等其他難度頗高的山地賽。
老傅才跑完的Santa Barbara 100是Triple Crown裏爬升最大的一場,總爬升超過7000米,他完賽不到一週,腿部肌肉還十分痠痛,Vermont説是Grand Slam四場中最容易的,賽道平緩適合奔跑,其實一開始的路面也頗有些狹窄坑窪,老傅一心想平穩完賽,生怕一開始就扭到腳踝,所以跑得十分小心謹慎,在漆黑中慢慢前進,沒想到在自己前方並排跑着的就是兩位非同尋常的選手。

Vermont賽道上偶遇傳奇,©Chihping Fu
包括Ann Trason和Scott Jurek在內的絕大多數挑戰者們都會將大滿貫視作一生一次的經歷,一旦完成就成為過往,可就有人偏不如此。左邊這位來自亞利桑那州65歲,綽號為“Danimal(野獸)”的Dan Brenden,就是迄今為止完成Grand Slam次數最多的人,他從2004年第一次挑戰大滿貫成功,到現在總共完成過八次,若不是近幾年Western States實在是一票難求,恐怕他的完成次數會更多,可謂是終生的Slammer。六月初他也參加了加州的San Diego 100,還在那裏不小心摔傷了肋骨,可三週後的Western States他照樣順利完賽了,看來真沒什麼能阻擋他的第九次超級大滿貫之旅。
右邊拄拐的那位更是美國超馬界的長青樹,同樣65歲來自康乃狄克州的Dave Raczkowski,早在1984年就創辦了赫赫有名的山道賽NipMuck Trail Marathon,到今年已經第33年了,所以大家也親切地叫他NipMuck Dave。這場帶有Dave強烈個人風格的比賽在東部風靡多年,他一直都自己參加這比賽,賽後還親自烘烤派送蘋果派,而眾所周知每年NipMuck Dave的賽前演講也絕對精彩絕倫得能讓人回味一整年。

2010年NipMuck Dave在賽前演講,©Scott Livingston
2010年以後他腿部的風濕病逐漸嚴重,醫生建議他換膝蓋,可他怕之後再也不能跑,就堅持不做手術,從藉助登山杖到要靠雙枴前進,儘管他十分努力,在山道上卻是愈發困難重重,即使像Vermont這樣“平坦”的百英里,對他來説要完成似乎也不可能了。幾年前他宣佈不再擔任NipMuck越野賽的賽事總監“不過這不會有任何影響,我還是會一直參加比賽以及準備蘋果派。”
天漸漸亮了,山道相比之前開闊了許多,儘管仍然爬升不斷,老傅的配速還是穩定多了。老傅喜歡美西的山地賽,對崎嶇艱難的賽道情有獨鍾,東部相對來説不如西部地勢險峻,賽道起伏也沒那麼心驚肉跳,Vermont是他跑過的為數不多的東部賽之一,今年卻也已經是第四次了。他一直記得八年前第一次來這比賽時,也是天亮沒多久,就聽到身後響起急促的腳步聲,他心下詫異哪個選手居然能用這種速度跑百英里,回頭一望竟是一位騎手縱馬奔來,朝陽的紅光照進山谷裏,正向着四面慢慢浸染開來,樹梢,露珠,馬鬃,騎手的微笑,一切都閃閃發亮着,清晨馬也興奮,跑得像要飛起來,等老傅回過神來,人和馬都已不知去向。
和Western States一樣,這賽道原先也是馬道,可不同的是這裏是人馬同賽,馬賽距離從50英里到100英里不等,大概百英里跑的選手出發之後一個小時,百英里的騎手就出發了,所以人馬交會的機會幾乎是必然的,這可是北美超馬賽裏的獨一份。不過儘管共享賽道,馬賽的補給站和跑步選手的倒不在一處,它們大都設在傳統馬舍的附近,提供飲水、其他補給和醫療服務。儘管騎手們大多是些身姿輕盈的年輕女生,但載人連續奔跑上百公里對馬來講也頗為不易,有時遇上陡峭賽段,騎手們都會下來牽馬前行。今年跑步選手的最快用時是16小時02分,最快騎手的用時是14小時14分,算上騎手晚出發的時間,到達終點的時間倒相差無幾的。
賽道上人馬同行,©Vermont 100

Vermont的賽道很美,一路上一覽無餘的遼闊草原風光,青山連綿,牛羣怡然,起伏前行中許多頗具歷史感的大莊園在眼前徐徐而過。這比賽吃得也美,不管是比賽頭晚的意麪餐,中途補給站的食物,還是賽後的燒烤聚會,都讓人讚不絕口。
Vermont 100的賽後BBQ,©Vermont 100
然而對於大滿貫的挑戰者們來説,其中任何一場百英里都不會那麼容易,東部夏季濕熱的氣候讓很多選手叫苦不堪,那些永無休止的起伏也會在不經意裏慢慢侵蝕着肌肉,讓人到了賽程後段才了解到它們的威力。而今年後半夜那場突如其來的雷暴,自然也讓所有人都領受了另一重摺磨。
2016 Slammers在Vermont 100賽前合影,©Vincent Hsu
相比幾周前Western States的艱險,老傅的Vermont還是跑得遊刃有餘了很多,經歷了一整夜的雷雨困頓,最終他和好友Vincent一起攜手到達了終點。雷雨過後的山谷裏升騰起淡淡的晨霧,遠處的山巒在霧色裏若隱若現,最後幾名選手都陸續安然抵達了終點,真是圓滿而美好的又一年。
清晨的山林霧色,©Vincent Hsu
離關門還有最後五分鐘,已經準備前往燒烤聚會的人們壓根也沒想到拄着雙枴的Dave會在此時出現,他參加這比賽十幾年了,沒得風濕以前可以跑進23個小時,之後靠枴杖助力雖然可以勉強前進,卻再沒辦法在關門前完成,人們已經記不清他在這裏到底連續失敗過多少次了,大家似乎都習慣了他每年都來,也習慣了他總是停止在樹林深處的某個補給站裏……在所有人的注視下,Dave從最後那座山坡上走下來,經過一夜的雷雨,山路已經一片泥濘,他每前進一步都十分艱難,將近30個小時的拄拐歷程,他的手腕已經被磨得鮮血淋漓。不靠任何人陪伴和幫助,NipMuck Dave終於憑藉一副枴杖和自己的雙腿,一步一步地走完了100英里的路程,最終站在了那座小樹林裏的木拱門前,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已經淚流滿面了。
這一切都讓我想起今年三月份碰巧在ARFTA(A Race for the Ages,該比賽的賽事總監Lazarus Lake同時也是著名Barkley Marathons的創立者)的臉書小組裏看到的一段討論:
要説誰是最該來參加第二屆ARFTA的……有人認識Tom嗎?能想辦法讓他知道這比賽嗎?
——Patrick McHenry
我剛把他加進這組裏來了!
——John Price
我不曉得Tom Green還記不記得我,我已經好多年沒見過他了(應該説自打他“創造”了Grand Slam就沒見過了),可……他真有可能能來嗎?説不定他能看到這段然後回覆我。
——Lazarus Lake
Laz,我怎麼可能忘了你呢?1986年的那場Barkley幾乎要了我的命!要是準我用手推車幫助平衡的話,我倒很願意參加,我想這比賽會很有意思。
——Tom Green
1986年35歲的Tom Green成為完成Grand Slam的第一人,©Tom Green
Tom Green至今完成過大約300場超級馬拉松,其中有超過50場百英里賽,包括10次Western States,5次Vermont和Wasatch。將近50年的跑步生涯不僅讓他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奇蹟,也讓他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一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幾乎讓他喪了命,在經歷了大量失血、顱骨骨折和聽力喪失之後,血栓引發的中風也導致他喪失了絕大部分的平衡能力,以至於不得不靠手推車輔助出行。
醫生説他不可能再跑任何超馬賽了,可他還是決定不要放棄跑步,和朋友們一起跑步,或者去參加比賽,即使只是去感受,都很好,很慢也沒有關係。“我不需要任何人扶着我,我只想成為人羣中平等的一份子,我就是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他仍然參加比賽,即使明白自己可能已經沒辦法搞定大多數關門時間。
Vermont 100結束之後一週,Tom Green正式註冊了2016年的A Race for the Ages。


資料來源:愛燃燒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