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雙合適的跑鞋有點難,這是寫給新人的跑鞋分類指南

愛燃燒 於 21/10/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原文來自:iranshao.com)

寫給跑步新手,説説運動品牌跑步鞋最常見的分類,介紹的同時也附加了些跑鞋的小貼士。

在各種裝備發燒圈都有“三件不入門”式的調侃,意思是很難在前三次購買就收穫稱心如意的物件。比如單反的三腳架,比如户外的衝鋒衣,也比如最重要的跑步裝備,跑鞋。
關於跑鞋的級別和功能劃分各個品牌之間一直很混亂,究其原因並沒有一種約定成俗的行業標準存在,每個品牌的產品分類背後又有各自的一套理論。對跑步新手來説,選擇一雙稱心如意的跑鞋實在頭大。

FanPiece TV


寫給跑步新手,説説運動品牌跑步鞋最常見的級別和分類,介紹的同時也附加了些跑鞋的小貼士。只説路跑鞋
文中配圖上的跑鞋僅為舉例所用,它們比較有代表性,非推薦購買款。喜歡的對象要自己找,合適的跑鞋自己穿了才知道。


按功能定位劃分:慢跑鞋、競賽鞋、訓練鞋、非專業跑鞋、概念鞋
按配置/價格劃分:頂級、次頂級、基礎
按鞋型定位劃分:緩衝/減震、穩定/支撐、控制、恢復、極簡跑鞋


適合平時慢跑穿着,運動品牌推出的慢跑鞋都有針對跑步運動做相應設計,為你在跑步的時候提供緩震/支撐,透氣性/排汗性較其它運動用鞋更好。
運動品牌會將自己的主流科技都用在慢跑鞋上,再逐步應用在其它運動用鞋上,畢竟跑步是所有運動的基礎。比如adidas的boost、nike當年的air/lunnar/編織鞋面、asics的gel膠,都先出現在跑鞋上。因而慢跑鞋是你能嚐鮮很多最新運動科技的鞋子。
(代表性的慢跑鞋,亞瑟士KAYANO系列,被稱為跑鞋之王,現在出到了23代)

與電子產品一樣,慢跑鞋也儘量買新不買舊。理由是,每個系列的慢跑鞋設計都會在前一代基礎上做微調,改進發現的問題,總體穿着感受基本都是在進步的;體驗到最新的跑鞋科技;而且超過3年以上的跑鞋,可能材質會出現老化,或者性能衰減,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如今定位潮流的復古跑鞋,比如NB574、air max1等,在當年確實是正兒八經的慢跑鞋,如今幾十年過去,已經很難適應當下的運動需求。如果每次跑步距離超過5公里,或者頻率較高,建議都選擇一雙專業的慢跑鞋。
(傳奇跑者普利方丹當年經常穿着這雙nike Montreal訓練,在如今有更多比它更適合用於跑步訓練的跑鞋)

慢跑鞋的壽命設計在 500 - 1000 公里左右,視實際情況而定。滿足這三項其中之一,就該考慮換鞋了:
  • 外底磨損導致的抓地性缺失,中底直接接觸地面;
  • 緩震材料性能衰減,彈性變弱或者形變;
  • 鞋面破損變形,包裹支撐性下降。

如果足夠愛護,可以只將跑鞋用於跑步,而非日常穿着裏的無謂損耗。慢跑鞋是消耗品,儘量備着兩雙平時替換着穿,這樣對每雙跑鞋的實際使用壽命和性能都會更好。

常見產品線比較豐富的慢跑鞋品牌:
阿迪達斯、聖康尼(索康尼)、新百倫、耐克、布魯克斯、李寧、亞瑟士、美津濃、迪卡儂(快羚徑)、斯凱奇,等。

比較著名的慢跑鞋系列:
亞瑟士KAYANO、耐克Pegasus、美津濃rider、阿迪達斯 Supernova、聖康尼PowerGrid,等。

比較適合在路跑比賽或速度訓練時穿着的跑鞋。一般競賽鞋的設計都會更偏向速度的發揮,相應更輕量,為此捨棄掉一些保護性和支撐性,中底厚度也較薄,相對耐用性/壽命比一般慢跑鞋短的多,
競賽鞋的針對性很強,對穿着者的要求更高。沒有一定力量/速度支持,穿着競賽鞋跑步未必舒服,還容易受傷。除非是長跑擁躉或者跑力驚人,多數人都沒必要穿競賽鞋跑步。
(adizero adios,最近幾個馬拉松世界紀錄都是穿着該鞋款的選手創造。圖中這雙是adios 2,現在的adios都使用boost中底了。説實話對精英選手來説跑鞋的區別真的很小了,全看哪個品牌贊助。)

但作為消費者,又很容易被競賽鞋標榜的輕快速度和它背後的顯赫成績所撩撥,買一雙把玩未嘗不可,用於好好跑步訓練,意義並不大。
如今市面上常見的馬拉松比賽鞋,全馬拉松成績330/半馬140以外的,一般馬拉松訓練鞋(下面訓練鞋裏會提到)就能滿足。大型馬拉松比賽領跑的第一集團,都是各大運動品牌最尖端競賽鞋的展示台。

有些品牌會直接以目標時間來區分跑鞋,比如美津濃Universe,外網的宣傳文案就註明適合全馬245內的頂級選手。這些競賽鞋標榜速度,舒適性耐用性就難免要比慢跑鞋差一些,它們的最佳性能往往只能維持300-500公里。

比較著名的競賽鞋系列:
亞瑟士Tarther、耐克SPIDER、阿迪達斯adizero
adios、新百倫MRC,等。

運動品牌很少在跑鞋單獨劃出訓練鞋的分類,跑步訓練鞋/馬拉松訓練鞋更像是跑者間約定俗成的叫法,一般指的是適合中長距離,提供足夠緩震/支撐,又儘可能輕量簡便的跑鞋。注意跑步訓練鞋要與定位室內訓練、健身的鞋區分開來。

對長跑愛好者,訓練鞋比慢跑鞋更輕便,舒適度、保護性和使用壽命又比競賽鞋高很多,能滿足多數人平時訓練乃至比賽的需求。

很多品牌也在讓慢跑鞋變的更輕便,斷舍離去掉些然並卵的設計,慢跑鞋和訓練鞋間的區分越來越不明顯。
在營銷策略上比較常見的是:一兩款主推慢跑鞋,儘可能的堆砌當家主打科技和最好工藝,售價昂貴;一兩款適合有一定跑步習慣的中等配置跑鞋,定位售價更親和,廣告投放不多,口碑效應帶來的收益卻不少。
(聖康尼Kinvara7,輕量中長距離訓練鞋中腳感較為舒適的一雙)

比較著名的訓練鞋系列:
阿迪達斯adizero boston、耐克Elite、美津濃sayonara、亞瑟士trainner、聖康尼Kinvara、李寧超輕、布魯克斯Launch,等。

非專業跑鞋指的是那些主打跑步性能之外的運動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didas的clima
cool清風系列和nike的free跑鞋:清風系列主推穿着的透氣性,適合夏季穿着;耐克free追求自然步態,以數字表示接近赤足的程度。


(adidas clima cool清風1代,今年還出了復刻款。為了透氣中底很多鏤空,跑步的話落地穩定性不太好。)

這類跑鞋的特性非常明顯,設計上會增加其他設計元素而非只定位跑步,也往往顏值更高,用來做低強度的運動完全沒問題,但如果是高頻次、有一定距離的跑步訓練,儘量還是選擇那些專門的跑鞋更好。

從市場角度來説,非專業跑鞋和復古跑鞋一般會成為品牌盈利的爆款。

區別傳統跑鞋的“跑鞋”。長相奇葩也好驚豔也好,在外形上往往設計誇張。不能説這些概念跑鞋是憑空設計的,它們背後都有自己一套自圓其説的理論。

最著名的就是Vibram
Fivefingers五趾鞋,它也有針對訓練/比賽甚至越野的用鞋;還有塔拉烏馬拉的Luna輪胎拖鞋“跑鞋”,亞瑟士的分趾鞋、牛頓跑鞋的前掌pop凸起推進等…也都比較怪異,這裏就不展開説了。
(塔拉烏馬拉的Luna輪胎拖鞋“跑鞋”)

跑鞋的頂級/次頂級只針對配置,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最頂級的配置,最貴的跑鞋也未必是最合適你的。這有點像送快遞的小哥,一輛能裝貨又行動快捷的小三輪,走街串巷起來比開個suv可實用多了。
一般運動品牌都會在某款跑鞋上堆砌大量最新的科技、附以最好的工藝和用料、儘可能的做好保護和緩震,同時輕量——價格自然就上去了。這些頂級跑鞋最適合的人羣是跑步能力較弱,比較需要保護,同時其等同體重下力量不足,需要更多額外支持的人。
近年很多頂級款跑鞋也能做到比較輕的重量,不講性價比的情況下,用來慢跑倒也不用擔心出錯。

比較著名的頂級跑鞋系列:
阿迪達斯ultra boost、美津濃Prophecy、亞瑟士Kayano/kinsel、聖康尼Triumph、布魯克斯Glycerin,等。
(亞瑟士kinsel 5,後跟一大塊gel膠看着很霸氣,不過除非是巨胖的人,一般跑者都沒必要上這鞋子)

最適合大多數人的跑鞋,可以體驗到該品牌的主打科技,又沒有太多性能過剩,價格也比頂級要親和不少。
比如美津濃頂級緩震Wave
Creation對應次頂級rider、頂級支撐Nirvana對應次頂級Inspire;新百倫頂級緩震1080對應980/880,亞瑟士頂級緩震Nimbus對應次頂級Cumulus、頂級支撐Kayano對應GT-2000,等。
(美津濃Wave rider 20,次頂級緩衝款,對應的頂級款是Wave Creation/Wave Prophecy,對應的基礎款是Wave Legend等)

科技配置/用料相比頂級/次頂級簡配,用於平時的跑步也完全足夠。也有人在頂級/次頂級之外把跑鞋再分成實用、基礎款。跑鞋按配置/價格的劃分因品牌而異,用在單個品牌裏縱向對比比較合適。
價格上,國外品牌的頂級跑鞋一般售價1000元左右,個別運動品牌有1200元甚至1400+的跑鞋(非限量特別款),次頂級跑鞋一般在700-1000元左右,入門跑鞋在300-700左右。國產品牌售價要低一些。

緩衝=減震,穩定=支撐,品牌間用詞不太一樣,最主要就是這兩類,它們根據跑者的足弓類型和雙腳的內外翻(也有翻譯是內外旋),來確定該穿緩衝還是支撐跑鞋。
腳型正常的人穿緩衝/減震跑鞋就可以,顧名思義,緩衝款跑鞋就是給雙腳提供足夠的緩衝,減少落地時的衝擊力。而腳型不太“正常”的人則可能需要額外的支撐,因為這類跑者落地時姿勢有“問題”,支撐/穩定款跑鞋會額外通過物理結構/不同密度的材質來減少“問題”。最常見的是足弓塌陷或者扁平足的人,他們的雙腳就是過度內旋的(外翻)。

關於內外翻,直接看這篇了解:http://iranshao.com/articles/3148-pronation-and-supination

另外還有控制款跑鞋,對應是嚴重的低足弓、外翻腳型。

然而,“你落地腳掌總往內側塌陷,那就在跑鞋內側使用更厚、支撐性更強的高密度材料,給你的腳長內側落地時提供一定支持”的理論近年受到的挑戰非常大:這種論斷並沒有足夠臨床證明,存在內外翻問題的跑者更容易受傷,且這種外界(跑鞋)帶來的支持真的能提高運動性能,減少傷病?或許它只是運動品牌幾十年來的營銷騙局而已?
近年運動品牌的營銷文案中也可見一斑,更多的把緩衝款形容為“自然步態下提供的舒適緩震”,而把支撐款形容為“為雙腳提供更好的支持性”。

區分緩衝和支撐跑鞋最簡單的方法是看一雙跑鞋中底外側和內側使用的材質是否一樣,內側用了硬邦邦的不同材質,多半就是支撐;有些內側中底註明一些英文單詞,也是這個品牌支撐技術的稱呼。
那些外面看不出區別的,比如耐克lunnar glide,它其實在中底使用厚度上內部做了區別,外側lunnar材料更厚更軟,內側lunnar更薄總體更硬,也起到了支撐雙腳內側的作用。
——最簡單就是上運動品牌官網,它們很多都有對自己腳型的確定和推薦鞋款,依照它們的來選就是了。
(亞瑟士kayano,亞瑟士的支撐款跑鞋內側使用的支撐叫dynamic duomax,圖中的灰色區域,比白色要高密度/硬很多)

(區別亞瑟士的不同材料支撐,美津濃的物理支撐是通過形狀不同來實現的。對比上下圖,下圖是內側,這種扇形wave相比外側的形狀更硬,也起到支撐內側的作用)

對大多數人來説,只要不是明顯的內外翻,選擇支撐/緩衝跑鞋意義不大(是的,不大),以前也有論調99%的人無需這種額外糾正,外部的支持反而增加傷病隱患。另外與其讓跑鞋去給你額外支持或者糾正跑姿,不如自己主動去改,用更科學的跑步姿勢完成每次落地。支撐/緩衝的劃分多半出現在慢跑鞋裏,定位更快的競賽鞋就很少有支撐/緩衝的劃分了。
個人的建議,確定好自己跑鞋的尺碼,選擇穿着舒服的跑鞋(每個品牌還是有挺明顯的腳感差異的),有時跑鞋鞋身的包裹性支撐性比中底帶給你的支持更明顯,然後學習正確跑步姿態。

一些運動品牌命名為Recovery或RX的跑鞋,一般中底較厚,舒適度較好,適合大強度之間的低強度慢跑。
(薩洛蒙RX恢復鞋,其實這雙不能算跑鞋,只是用於高強度跑步後的恢復用而已)

極簡跑鞋不是設計簡單,主要指這類跑鞋追求以接近赤足的感覺,以最自然的步態去跑步。極簡跑鞋就沒什麼內外翻的區分了,它們一般包裹性比較好,對雙腳的支持和負擔都比較輕,前後掌追求0落差(一般的極簡跑鞋前後掌落差都做到4mm甚至更少)。

極簡跑鞋對腿部肌肉的刺激更明顯,比如對小腿的肌肉力量要求更高,適合用來做一些力量訓練和改善跑姿,也有一些高手看中極簡跑鞋輕量無負擔的特點穿着比賽。
相對來説極簡跑鞋壽命較一般慢跑鞋要短,很多都是中底直接與地面接觸,鞋面材料的耐折性也差一些。對多數人,更適合體驗用。
(左邊vibram fivefingers bikila,右邊adipure,並不建議新手/菜鳥穿着這樣的概念跑鞋進行高頻次、高強度的訓練))

近年跑鞋們的普適性越來越強,未來很可能不再有特別明顯的支撐/緩衝、頂級/次頂級之類劃分。除了針對性明確的跑鞋,品牌也不再很刻意去強調功能上的區別。一方面如今的跑鞋,重量控制越來越不是瓶頸,原來保護五顆星的跑鞋可能得300g往上,如今200g就能做到,中底科技也在緩震同時提供儘可能好的回彈。
另一方面近年運動品牌也不斷向運動人羣傳達健康/科學訓練的理念,倡導用科學跑姿來更好的跑步。跑鞋劃分太複雜實在沒必要,有雙全能跑鞋適合絕大多數跑者,再輔以個別針對的款式,對品牌來説也許受益更大。

推薦閲讀:
一雙跑鞋的壽命究竟有多長?

科普 | 如何確定你該穿什麼尺碼的跑鞋?

跑步新手永遠不會選錯的5款跑鞋(2015版)

TopX | 硬碰硬較量 四款主流緩衝跑鞋橫評對比

TOPX | 軟實力,硬碰硬:四款主流入門中底跑鞋橫評

2015年度評選 | 路跑比賽鞋

2015年度評選 | 路跑訓練鞋

2014愛燃燒年度產品評選大獎 — 競賽鞋

2014愛燃燒年度產品評選大獎 — 路跑鞋


資料來源:愛燃燒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