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馬拉松一哥”梅布·科弗雷茲基 Meb Keflezighi,堪稱美國版的莫·法拉。
就在歐洲被難民危機弄得焦頭爛額之際,參與“1113”巴黎恐怖襲擊案的兇手之一,被查出竟是夾雜在難民潮中、經希臘輾轉混進法國的敍利亞人。
每天從海、陸路源源湧向歐陸的難民和移民,不知還有多少這類“伊斯蘭國”的“特洛伊木馬”,難怪美國有幾十個州長拒絕接收敍利亞難民,國會眾議院也投票對伊、敍難民嚴加限制,對奧巴馬總統每年吸納1萬名敍難民的計劃澆下一桶冰水。 當然,在魚龍混雜的難民和移民裏面,不僅可能有卧底的恐怖分子,將來也可能出現幾個曠世英才。以兩家美國市值最高的IT巨擘Google和蘋果為例:前者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出生在莫斯科一猶太裔學者家庭,六歲才隨父母移民美國;史蒂夫喬布斯的生父,正是來自敍利亞的穆斯林。
在體育界,外來移民同樣有可能為國增光長臉——這裏指的不是海灣富裕小國通過提供錦衣玉食,從非洲引進的現成人才,從而一夜成為亞洲田徑暴發户(巴林壟斷了仁川亞運會男女馬拉松金牌),而是指像布林、喬布斯這樣的移民一、二代。主動投奔過來的他們,對歸化國的價值觀無疑更加認同,自然也更為感恩和忠誠。
美國版的莫法拉,則非梅布科弗雷茲基(Meb Keflezighi)莫屬。兩人有很多共同點:
筆者已於今年3月專文介紹過《莫法拉:奧運雙冠王,半馬新紀錄》,本文只談梅布。
其實本月初就想寫梅布(後因跑上馬和寫德維爾潘文章耽擱至今),理由:11月1日,梅布在紐約馬拉松以2:13:32拿了第七。
這個名次和成績聽上去似乎不怎麼樣,但這位40歲老將卻在眾多美國精英選手中排名第一,僅以3秒之差惜敗比他小12歲的第六名川內優輝,還將美國老將紀錄縮短了20秒。
比賽的最後階段,梅布和川內交替領先,全力追趕掉速的埃塞選手澤蓋(Yemane Tsegay,北京世錦賽亞軍)和衞冕冠軍基普桑(Wilson Kipsang),可惜最後只差一點沒追上這兩位第五、第四名。賽後川內説:“要不是有梅布作伴,我可能沒法拼得這麼狠。這場比賽我欠梅布的情。”
筆者之所以將梅布稱作“美國馬拉松勞模”,是因為他不僅成績好、事業壽命漫長,而且人品也是沒説的,你很難聽到關於他的壞話。
波士頓馬拉松賽事總監Dave McGillivray如此評價梅布:“他的品格、言行和正直無人能及。他激勵了成千上萬人加入到這一運動。” 美國《Runner's World》雜誌今年評出“跑界影響力50人”排行榜,上榜者包括尤塞恩·保特和莫·法拉,其中梅布的讀者評分高居第一;連給他當經紀人的弟弟梅哈韋(Merhawi)也榜上題名。
在美國跑步界,梅布是公認的一流高手兼大好人,稱得上“德藝雙馨”。
站在起跑線上的梅布,號碼布的四個角落標着四個名字:馬丁、克里斯特爾、肖恩和令子——一年前死於恐怖分子之手的四名遇難者,令子即中國女留學生呂令子。
“遇難的有可能是我——我妻子或者作為觀眾的我。”賽後梅佈告訴《洛杉磯時報》。原來,他因傷無法參賽,只得和妻子站在波伊爾斯頓街終點線附近的賽道旁當觀眾。萬幸的是,他們剛剛離開5分鐘,第一個高壓鍋就爆炸了。
據《今日美國》報道,2014年波馬的整個過程,梅布反覆和着Aerosmith樂隊的《Dream On》的曲調,默唸“Boston Strong, Boston Strong, Meb Strong, Meb Strong”來為自己打氣。
到了第27公里,他和兩個肯尼亞“追兵”的距離,已經拉大到讓對手看不見他的地步。
不過,此後著名的紐頓四小山還是令他備受煎熬。最艱難的關頭,他心裏想着號碼布上的四個名字,祈求他們給予自己堅持到底的力量。
最終,梅布以2:08:37的個人最好成績率先衝線,分別領先亞、季軍11秒和13秒,為美國奪回了自1983年久違至此的波馬冠軍獎盃。
衝線後,他仰望蒼天,接着下跪三次親吻地面,起身又深深鞠躬,然後雙手捂臉,喜極而泣。“作為一個運動員,你會心懷夢想,今天就是夢想和現實的匯聚……對一個美國人來説,這大概是最有意義的勝利。”
他表示,要把勝利獻給那四位遇難者。心存感恩的他,也不忘提及自己的11家贊助商:PowerBar,Sony,Oakley,Garmin,CEP等等。 2011年,梅布儘管兩年前才贏得紐馬冠軍,他的馬拉松前途卻普遍不被看好,跑鞋贊助商耐克甚至將他拋棄。當時他一度考慮退役,畢竟年紀也不小了(波馬奪冠距他的39歲生日只差兩個月,他是自1930年以來最老的波馬冠軍)。
七個月過後的2011年12月,他總算找到一家贊助商:製造滑板鞋起家、剛開始做跑鞋的Skechers。他是該公司簽約的第一位精英跑者。
波馬一役成名,使梅布成為灸手可熱的大明星,被各種活動爭相邀請。去年8月,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擺下國宴,款待到訪的非洲首腦和商界領袖,原籍非洲的梅布也應邀成為座上賓。美國海軍學院越野隊員出身的前總統卡特告訴他:“你是這裏最受歡迎的人。他們最想見的是你。”
飛黃騰達後的梅布,仍保持謙遜隨和、待人真誠,毫無明星架子。例子之一:今年紐馬前,梅布從家鄉加州聖迭戈飛到紐約,坐的是紅眼航班。《紐約時報》引用賽事主辦方人士的話説,在特邀選手中,“梅布是唯一一個要求坐紅眼航班的。”
1975年5月5日,梅布出生在厄立特里亞首都阿斯馬拉,是11個子女之一。厄立特里亞是個1991年才從埃塞俄比亞分離出去的赤貧小國,當時還在打獨立戰爭。梅布家所在的村莊不通電。他們兄弟為了避免被抓壯丁,不時要躲進灌木叢中。
12歲那年,梅布全家就像如今的非洲難民一樣,先逃往意大利,再輾轉抵達美國,定居加州聖迭戈市。那時梅布一句英語也不會講,也從未參加過跑步比賽。
“我一直非常幸運:起點卑微,從戰火肆虐的厄立特里亞作為難民過來;是美國給了我希望。”據《今日美國》報道,他在波馬獲勝後感慨道。 憑藉學業成績和體育才能,梅布拿到著名公立學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全額獎學金。他也為該校掙得多項榮譽,包括全美大學生運動會5千米、1萬米和越野跑冠軍。1998年畢業的同一年,他宣誓加入美國籍。
畢業後,梅佈於2001、2002和2009年三度奪得全美越野賽金牌,並三度代表美國征戰奧運會:2000年萬米比賽;2004年馬拉松,以2:11:29獲亞軍——自1976年美國的首枚奧運馬拉松獎牌;2012年再戰馬拉松,跑得比上次好:2:11:06,可惜屈居第四。
2007年,梅布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行的美國奧運選拔賽中受傷僅獲第八,未能出線參加翌年的北京奧運會。
他的個人紀錄:1500米3:42;1英里 4:02;5000米 13:11.77;10000米 27:13.98;半馬61:00;全馬2:08:37。
2000年秋季,在首次出征奧運會後不久,梅布開始練馬拉松。他選擇的第一場比賽,是2002年紐約馬拉松。“這是我的第一場馬拉松,也是最後一場。我再也不想跑馬拉松了!”FloTrack.org在今年紐馬前報道,梅布在那次賽後發誓。 其實那次“災難”的成績不算太差:2:12:35,只比美國奧運會資格線慢了35秒。當天他的目標是保四爭一,但由於在攝氏三四度的冷天中過早加速,後遭淋雨導致“發動機熄火”,最終僅獲第9名。
一年後,梅布重返馬拉松賽場,在芝加哥跑出2:10:03。他説自己的“馬拉松博士學位”是在紐約拿的,因此對紐馬特別有感情,14年來他跑了十屆,八度挺進前10名。。
“紐約就像我的另一個家。我喜歡身處中央公園,這是我在紐約認得的唯一地方,別的地方我都不認得!”今年賽前他開玩笑説。
自2009年紐馬奪冠之日起,梅布確立了他的“美國馬拉松一哥”地位。雖然他的全馬和半馬個人紀錄都不如”馬拉松王子“賴恩霍爾(Ryan Hall),但後者從未拿過任何馬拉松大賽的金牌,最好名次不過是2009年波士頓馬拉松季軍。
霍爾對梅布並沒有“羨慕嫉妒恨”。2009年紐馬後他曾表示:“如果説有哪個其他參賽選手我希望能贏的話,那就是梅布了。我跟他學到了很多東西,覺得他就像我的大哥,因此他能獲勝真是太棒了。”
梅布也有類似遭遇。2009年他問鼎紐馬之後,財經台CNBC的體育行業分析師Darren Rovell在其專欄中寫道:“這是個驚人的大標題:自82年後,美國人首次贏得紐約馬拉松男子項目!不幸的是,事情不如聽上去的那麼美好。梅布科弗雷茲基1998年成為公民,從嚴格意義上説是個美國人。但他不在美國出生的事實,使得那個大標題所藴含的成就不那麼宏大。”
招來大量非議後,這位分析師不得不發文道歉並辯解:“我從未説過他不配被稱作美國人。我只是説,我們應當祝賀一個完全通過美國體制培養出來的美國馬拉松冠軍。”
對此,赫芬頓郵報網站上有人不以為然地撰文指出,是否由”美國體制培養出來“,和梅布是不是美國人有啥關係?假如他赴美前曾在厄立特里亞訓練過,難道就不算正宗美國人?
筆者也覺得,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誰也別指責誰不夠純種。
歐美大量接納難民和移民,肯定無法像巴林那樣挑肥揀瘦。它們主要基於人道原則,正如自由女神像基座上銘刻的猶太裔美國詩人埃瑪拉扎盧斯(Emma Lazarus,1849-1903)的詩句:“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送給我,你受累受窮的人們,你那擁擠着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眾生)。
接受數以萬計在其他國家”混不下去“的人,貌似是回報率極低的風險投資。不過,只要你能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和自由的施展空間,最終完全可能驚喜收穫像喬布斯、莫和梅布這類讓你意想不到的英才,並贏得他們的死忠。
説到東非裔美國人和他們被質疑的出身,筆者不禁聯想到另一位名人,他有個肯尼亞父親,曾被懷疑並非在美國出生,而且身材瘦長,看上去也是跑馬拉松的好苗子。只不過,人家喜歡的running完全是另外一類:running for president。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他首戰即告勝出,再戰成功衞冕,現在人還在白宮裏坐着呢。
資料來源:愛燃燒
就在歐洲被難民危機弄得焦頭爛額之際,參與“1113”巴黎恐怖襲擊案的兇手之一,被查出竟是夾雜在難民潮中、經希臘輾轉混進法國的敍利亞人。
每天從海、陸路源源湧向歐陸的難民和移民,不知還有多少這類“伊斯蘭國”的“特洛伊木馬”,難怪美國有幾十個州長拒絕接收敍利亞難民,國會眾議院也投票對伊、敍難民嚴加限制,對奧巴馬總統每年吸納1萬名敍難民的計劃澆下一桶冰水。 當然,在魚龍混雜的難民和移民裏面,不僅可能有卧底的恐怖分子,將來也可能出現幾個曠世英才。以兩家美國市值最高的IT巨擘Google和蘋果為例:前者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出生在莫斯科一猶太裔學者家庭,六歲才隨父母移民美國;史蒂夫喬布斯的生父,正是來自敍利亞的穆斯林。
在體育界,外來移民同樣有可能為國增光長臉——這裏指的不是海灣富裕小國通過提供錦衣玉食,從非洲引進的現成人才,從而一夜成為亞洲田徑暴發户(巴林壟斷了仁川亞運會男女馬拉松金牌),而是指像布林、喬布斯這樣的移民一、二代。主動投奔過來的他們,對歸化國的價值觀無疑更加認同,自然也更為感恩和忠誠。
引用莫法拉的美國版最好的例子,無疑是英國的莫法拉(Mo Farah)。這位8歲時抵達倫敦與父親團聚的索馬里小移民,是奧運會(2012年年倫敦)和兩屆世錦賽(2013年莫斯科;2015年北京)的5000米和1萬米雙冠王,為英國掙足了面子。
美國版的莫法拉,則非梅布科弗雷茲基(Meb Keflezighi)莫屬。兩人有很多共同點:
- 均出生於長跑最厲害的東非。莫來自索馬里,梅布來自厄立特里亞。
- 都是童年移居歸化國。“80後”(1983年出生)莫於1991年到英國,“70後”梅佈於1987年全家以難民身份落户美國。
- 都為歸化國掙得殊榮。莫如前所述;梅布雖然不像莫在5000和萬米項目那樣獨步天下,但也為美國奪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馬拉松銀牌,2012年倫敦奧運會馬拉松第四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勇奪2009年紐約馬拉松和2014年波士頓馬拉松冠軍,成為時隔27年和31年之後,問鼎這兩大賽事的首位美國人。
- 兩人的馬拉松個人紀錄(PR)也非常接近,且都創造於去年4月:莫是在2014年倫敦馬拉松跑出的2:08:21,梅布的2:08:37是2014年的波馬奪冠成績。
- 不過,莫只跑過那一次全馬,而梅布已經跑了十幾年,實力上莫顯然更勝一籌。但梅布頭頂兩大馬拉松賽事桂冠的榮耀,卻是倫馬僅獲第八的莫所沒有的。
筆者已於今年3月專文介紹過《莫法拉:奧運雙冠王,半馬新紀錄》,本文只談梅布。
其實本月初就想寫梅布(後因跑上馬和寫德維爾潘文章耽擱至今),理由:11月1日,梅布在紐約馬拉松以2:13:32拿了第七。
這個名次和成績聽上去似乎不怎麼樣,但這位40歲老將卻在眾多美國精英選手中排名第一,僅以3秒之差惜敗比他小12歲的第六名川內優輝,還將美國老將紀錄縮短了20秒。
比賽的最後階段,梅布和川內交替領先,全力追趕掉速的埃塞選手澤蓋(Yemane Tsegay,北京世錦賽亞軍)和衞冕冠軍基普桑(Wilson Kipsang),可惜最後只差一點沒追上這兩位第五、第四名。賽後川內説:“要不是有梅布作伴,我可能沒法拼得這麼狠。這場比賽我欠梅布的情。”
筆者之所以將梅布稱作“美國馬拉松勞模”,是因為他不僅成績好、事業壽命漫長,而且人品也是沒説的,你很難聽到關於他的壞話。
波士頓馬拉松賽事總監Dave McGillivray如此評價梅布:“他的品格、言行和正直無人能及。他激勵了成千上萬人加入到這一運動。” 美國《Runner's World》雜誌今年評出“跑界影響力50人”排行榜,上榜者包括尤塞恩·保特和莫·法拉,其中梅布的讀者評分高居第一;連給他當經紀人的弟弟梅哈韋(Merhawi)也榜上題名。
在美國跑步界,梅布是公認的一流高手兼大好人,稱得上“德藝雙馨”。
引用去年波馬,名揚天下2014年4月21日舉行的第118屆波士頓馬拉松,不僅吸引了兩倍於常年的百萬觀眾沿途觀賽,同時捕獲了全世界的目光,因為這是恐怖爆炸案發生後的首屆波馬。
站在起跑線上的梅布,號碼布的四個角落標着四個名字:馬丁、克里斯特爾、肖恩和令子——一年前死於恐怖分子之手的四名遇難者,令子即中國女留學生呂令子。
“遇難的有可能是我——我妻子或者作為觀眾的我。”賽後梅佈告訴《洛杉磯時報》。原來,他因傷無法參賽,只得和妻子站在波伊爾斯頓街終點線附近的賽道旁當觀眾。萬幸的是,他們剛剛離開5分鐘,第一個高壓鍋就爆炸了。
據《今日美國》報道,2014年波馬的整個過程,梅布反覆和着Aerosmith樂隊的《Dream On》的曲調,默唸“Boston Strong, Boston Strong, Meb Strong, Meb Strong”來為自己打氣。
到了第27公里,他和兩個肯尼亞“追兵”的距離,已經拉大到讓對手看不見他的地步。
不過,此後著名的紐頓四小山還是令他備受煎熬。最艱難的關頭,他心裏想着號碼布上的四個名字,祈求他們給予自己堅持到底的力量。
最終,梅布以2:08:37的個人最好成績率先衝線,分別領先亞、季軍11秒和13秒,為美國奪回了自1983年久違至此的波馬冠軍獎盃。
衝線後,他仰望蒼天,接着下跪三次親吻地面,起身又深深鞠躬,然後雙手捂臉,喜極而泣。“作為一個運動員,你會心懷夢想,今天就是夢想和現實的匯聚……對一個美國人來説,這大概是最有意義的勝利。”
他表示,要把勝利獻給那四位遇難者。心存感恩的他,也不忘提及自己的11家贊助商:PowerBar,Sony,Oakley,Garmin,CEP等等。 2011年,梅布儘管兩年前才贏得紐馬冠軍,他的馬拉松前途卻普遍不被看好,跑鞋贊助商耐克甚至將他拋棄。當時他一度考慮退役,畢竟年紀也不小了(波馬奪冠距他的39歲生日只差兩個月,他是自1930年以來最老的波馬冠軍)。
七個月過後的2011年12月,他總算找到一家贊助商:製造滑板鞋起家、剛開始做跑鞋的Skechers。他是該公司簽約的第一位精英跑者。
波馬一役成名,使梅布成為灸手可熱的大明星,被各種活動爭相邀請。去年8月,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擺下國宴,款待到訪的非洲首腦和商界領袖,原籍非洲的梅布也應邀成為座上賓。美國海軍學院越野隊員出身的前總統卡特告訴他:“你是這裏最受歡迎的人。他們最想見的是你。”
飛黃騰達後的梅布,仍保持謙遜隨和、待人真誠,毫無明星架子。例子之一:今年紐馬前,梅布從家鄉加州聖迭戈飛到紐約,坐的是紅眼航班。《紐約時報》引用賽事主辦方人士的話説,在特邀選手中,“梅布是唯一一個要求坐紅眼航班的。”
引用美國馬拉松一哥贊助商眾多、不得不窮於對付各種應酬的梅布,能跑出今年紐馬的好成績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他和紐馬也特別有緣。他的第一場馬拉松,正是2002年在紐約跑的。
1975年5月5日,梅布出生在厄立特里亞首都阿斯馬拉,是11個子女之一。厄立特里亞是個1991年才從埃塞俄比亞分離出去的赤貧小國,當時還在打獨立戰爭。梅布家所在的村莊不通電。他們兄弟為了避免被抓壯丁,不時要躲進灌木叢中。
12歲那年,梅布全家就像如今的非洲難民一樣,先逃往意大利,再輾轉抵達美國,定居加州聖迭戈市。那時梅布一句英語也不會講,也從未參加過跑步比賽。
“我一直非常幸運:起點卑微,從戰火肆虐的厄立特里亞作為難民過來;是美國給了我希望。”據《今日美國》報道,他在波馬獲勝後感慨道。 憑藉學業成績和體育才能,梅布拿到著名公立學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全額獎學金。他也為該校掙得多項榮譽,包括全美大學生運動會5千米、1萬米和越野跑冠軍。1998年畢業的同一年,他宣誓加入美國籍。
畢業後,梅佈於2001、2002和2009年三度奪得全美越野賽金牌,並三度代表美國征戰奧運會:2000年萬米比賽;2004年馬拉松,以2:11:29獲亞軍——自1976年美國的首枚奧運馬拉松獎牌;2012年再戰馬拉松,跑得比上次好:2:11:06,可惜屈居第四。
2007年,梅布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行的美國奧運選拔賽中受傷僅獲第八,未能出線參加翌年的北京奧運會。
他的個人紀錄:1500米3:42;1英里 4:02;5000米 13:11.77;10000米 27:13.98;半馬61:00;全馬2:08:37。
2000年秋季,在首次出征奧運會後不久,梅布開始練馬拉松。他選擇的第一場比賽,是2002年紐約馬拉松。“這是我的第一場馬拉松,也是最後一場。我再也不想跑馬拉松了!”FloTrack.org在今年紐馬前報道,梅布在那次賽後發誓。 其實那次“災難”的成績不算太差:2:12:35,只比美國奧運會資格線慢了35秒。當天他的目標是保四爭一,但由於在攝氏三四度的冷天中過早加速,後遭淋雨導致“發動機熄火”,最終僅獲第9名。
一年後,梅布重返馬拉松賽場,在芝加哥跑出2:10:03。他説自己的“馬拉松博士學位”是在紐約拿的,因此對紐馬特別有感情,14年來他跑了十屆,八度挺進前10名。。
“紐約就像我的另一個家。我喜歡身處中央公園,這是我在紐約認得的唯一地方,別的地方我都不認得!”今年賽前他開玩笑説。
自2009年紐馬奪冠之日起,梅布確立了他的“美國馬拉松一哥”地位。雖然他的全馬和半馬個人紀錄都不如”馬拉松王子“賴恩霍爾(Ryan Hall),但後者從未拿過任何馬拉松大賽的金牌,最好名次不過是2009年波士頓馬拉松季軍。
霍爾對梅布並沒有“羨慕嫉妒恨”。2009年紐馬後他曾表示:“如果説有哪個其他參賽選手我希望能贏的話,那就是梅布了。我跟他學到了很多東西,覺得他就像我的大哥,因此他能獲勝真是太棒了。”
引用他不算美國人?筆者介紹過,今年3月莫法拉在里斯本半馬以59:32奪冠、將西班牙人隆塞羅(Fabian Roncero)2001年創造的原歐洲紀錄縮短20秒後,那位西班牙人很不服氣,稱法拉只是打破“索馬里的紀錄”,因為“在索馬里出生的永遠是索馬里人……歐洲紀錄必須由歐洲選手創造”。
梅布也有類似遭遇。2009年他問鼎紐馬之後,財經台CNBC的體育行業分析師Darren Rovell在其專欄中寫道:“這是個驚人的大標題:自82年後,美國人首次贏得紐約馬拉松男子項目!不幸的是,事情不如聽上去的那麼美好。梅布科弗雷茲基1998年成為公民,從嚴格意義上説是個美國人。但他不在美國出生的事實,使得那個大標題所藴含的成就不那麼宏大。”
招來大量非議後,這位分析師不得不發文道歉並辯解:“我從未説過他不配被稱作美國人。我只是説,我們應當祝賀一個完全通過美國體制培養出來的美國馬拉松冠軍。”
對此,赫芬頓郵報網站上有人不以為然地撰文指出,是否由”美國體制培養出來“,和梅布是不是美國人有啥關係?假如他赴美前曾在厄立特里亞訓練過,難道就不算正宗美國人?
筆者也覺得,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誰也別指責誰不夠純種。
歐美大量接納難民和移民,肯定無法像巴林那樣挑肥揀瘦。它們主要基於人道原則,正如自由女神像基座上銘刻的猶太裔美國詩人埃瑪拉扎盧斯(Emma Lazarus,1849-1903)的詩句:“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送給我,你受累受窮的人們,你那擁擠着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眾生)。
接受數以萬計在其他國家”混不下去“的人,貌似是回報率極低的風險投資。不過,只要你能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和自由的施展空間,最終完全可能驚喜收穫像喬布斯、莫和梅布這類讓你意想不到的英才,並贏得他們的死忠。
説到東非裔美國人和他們被質疑的出身,筆者不禁聯想到另一位名人,他有個肯尼亞父親,曾被懷疑並非在美國出生,而且身材瘦長,看上去也是跑馬拉松的好苗子。只不過,人家喜歡的running完全是另外一類:running for president。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他首戰即告勝出,再戰成功衞冕,現在人還在白宮裏坐着呢。
資料來源:愛燃燒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