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四分鐘 — 應對馬拉松賽場上的猝死

愛燃燒 於 14/01/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根據田協統計,2014年共舉辦了53場馬拉松比賽。然而,在馬拉松熱潮興起的同時,猝死——這個沉重的打擊越來越受關注。它給參賽跑友、賽事主辦單位和罹難者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和悲痛。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馬拉松無法避免猝死嗎?

從上半年的蘇州,到夏天康寶,再到年底珠海,猝死的陰影籠罩着2014年國內馬拉松的賽場。面對猝死,賽事的主辦方也承受着死難者家屬、媒體和外界的質疑和指責。我們不禁要問:這些不幸難道不可以避免嗎?

讓我們來為大家揭示馬拉松猝死的真相。


馬拉松肯定會發生猝死嗎?

是的。每年全球有800多場全程馬拉松,上千萬人次的跑者,統計表明猝死發生概率約為十萬分之一。
馬拉松猝死是概率事件,無法避免。
(參考閲讀:《消逝在賽場上的生命 跑步真的危險麼?》


既然無可避免,馬拉松猝死可以救活嗎?
雖然馬拉松無法避免猝死這一概率事件,但可以通過提高救活率,減少甚至避免死亡事件的發生。東京馬拉松在近10年來保持0死亡,救援指揮田中博士開誠佈公的坦陳祕訣:“我們的核心工作不在於避免概率事件的發生,而是提升救活率”。

美國統計了1994-2004年間22萬人次的數據,發生猝死5位,其中4位救活,成功率80%。

日本統計了2007-2014年間120萬人次的數據,發生猝死21位,其中19位救活,成功率90%。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提升猝死救活率!

美國、日本對馬拉松賽事心臟驟停處理有專門的研究。所有被救活的人,都歸功於快速響應的賽事安全保障系統,能實現一旦發生心臟驟停事件,可在4分鐘內實施高質量的CPR(胸外按壓)和AED除顫。國際權威心血管疾病研究機構AHA也指出,心臟停止跳動4分鐘之後,大腦就開始了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壞死,4分鐘之後開始急救,即使救活也會成為植物人;另外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在心臟停跳之後每分鐘下降7~10%,所以10分鐘之後再開始急救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國內每一個馬拉松賽事,政府都投入大量的公共醫療資源,動員醫護人員和120急救車值守,力圖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統。救護車,醫生,志願者的數量很多,但為什麼猝死救活率不高?

因為最核心的問題未能有效解決——“黃金4分鐘”內,高質量急救。

要實現這一目標,賽事生命保障體系需要:

1、精準的風險管控,細緻縝密的預案,跨部門的應急場景配合演練;

2、強大的現場急救,能有效實施賽道監察、布控、調度和快速響應(這不是每逢大賽就臨時徵召的學生志願者可以擔當的);

3、完美的無縫銜接,現場急救的基礎生命支持,和院前急救的高級生命支持實現系統的無縫銜接。

回顧近年國內馬拉松、鐵人三項等極限賽事發生的心臟驟停事件,成功的處理都有賴於能解決上述“黃金四分鐘”內施救課題。

不過目前,無論是意識,還是志願者培訓,國內對於現場急救保障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賽事活動規模,若真是不幸在比賽中發生意外,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聽天由命”。值得欣慰的是,已經有先行者上路了。

成功處置心臟驟停的上海馬拉松和上海鐵人三項賽,都是由國內領先的AHA急救培訓和賽事保障機構“第一反應”擔綱賽事生命保障系統顧問和現場急救力量佈設。

“第一反應”經過兩年時間在上海發展了一支數百人的賽事急救志願者和上千名經過培訓的後備力量,2014年為上海國際馬拉松,鐵三,24小時跑等54場比賽提供保障系統搭建和賽事急救保障,至今累計為9.7萬名選手護航,成功處置心臟驟停個案2起,全部成功救活。志願者都經過專業急救培訓,持有AHA國際急救證書,部分甚至是醫務專業人士。他們都在賽事需要的時候,志願提供急救保障。

2015年伊始,愛燃燒小編親身參加了“第一反應”組織的專業急救志願者培訓課程。整整一上午4個小時的課程,全部採用美國AHA(美國心臟協會)授權的專業內容,結合了視頻教學、實物演示、模擬操作、現場答疑等多個環節,確保每位學員都切實掌握了正確的動作技能。課程結束後,有學員開玩笑説:“上完這個課不比跑一趟馬拉松輕鬆!”

經過2014年的“井噴”式發展,相信在2015年,跑步、運動行業還會帶給大家更多激動人心的賽事、活動。在光鮮數據的背後,我們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裏,更多的人重視急救,重視生命,也希望國內的各項賽事的後援團隊更完備,更專業,少一些不幸,讓大家能夠平安參賽,享受運動。


資料來源:愛燃燒,作者:第一反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