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上馬的理由 | 周其祥:從打工仔到上海 “業餘一哥”

愛燃燒 於 25/10/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原文來自:iranshao.com)

這位來自安徽的“外來務工者”,是公認的上海灘“馬拉松業餘一哥”。

10月16日舉行的第二屆南京馬拉松,註定會成為2016年中國馬拉松十大話題賽事之一。

這倒不是因為它創造了什麼紀錄,而是由於比賽中第一次發生“非洲軍團”集體跑錯路、導致全軍覆沒的“慘劇”:男子全程第一集團的5名黑人特邀選手在誤入半途賽道之後,眼見先機盡失,悉數黯然棄賽。

FanPiece TV

意外收穫平生最好名次
幾家歡樂幾家愁。這些黑人精英的所失,就是亞洲選手的所得:一位連2小時30分都沒跑進的蒙古特邀選手(2:31:37)意外獲勝。第二大贏家則是來自上海的周其祥,他以2:35:16完勝一度遙遙領先的另一位蒙古特邀選手,斬獲亞軍。
不過,周其祥對自己的表現卻不太滿意。“我沒有發揮出最佳狀態,過程中找不到比較愉悦的感覺。這可能跟訓練安排、天氣、賽道等等有關,很多不確定因素。”近日接受愛燃燒專訪時,他告訴筆者。

這次他的完賽時間比個人最好成績慢了三分多鐘。他的PB是去年在上海馬拉松創造的2:31:21,這在上海業餘選手中一枝獨秀,平均每公里配速達到3分35秒(16.73km/h),5公里17:56,10公里35:52。
“目前我在上海業餘馬拉松跑者中排名第二,我的隊友馬修(法國人)比我成績好;上海還有很多(退役)專業高手。”這位公認的上海灘業餘第一高手自謙道。
他所説的隊友,指的是上海馬拉松業餘高手組織“野蠻部落”的成員;目前共有11人,其中“成績好、經常一起練的也就幾個”。
在滬上跑步圈中,31歲的周其祥被尊為“周大師”。他説這個稱呼是別人取的,具體從什麼時候傳開自己也不清楚;“我更喜歡別人叫我現在的名號‘玩命’”。
從賽前制定的配速計劃看,周其祥的南馬目標顯然是要衝擊PB:每5公里用時17分40秒,10公里35分20秒——全程2:29:05的配速。
但在實戰中,35公里前他每個5K分段都是18分左右,10K大約36分,35至40公里更是掉速到20:24。而按他的賽前計劃,35公里後的配速本應比前面更快。
“如果你狀態好的話,一般35公里過後即使很痛苦,速度還是能起來的——身體跑開了。我想剛開始慢一點,但慢了以後就提不起來速度,而且找不到節奏感。”他解釋説。
第17至25公里有三個大坡,周其祥表示這對自己影響不太大,因為近期他在老家訓練,爬坡練得比較多,能夠適應,只是節奏不像平路那樣穩定;“跑步時最重要的是節奏。沒有節奏的話,你跑起來就很不舒服。”
南馬的陡坡還留下一個後遺症:第二天他恢復跑時,腹肌非常痠痛。除此和腳上一個水泡(“這對我們來説已經是家常便飯”)之外,賽後他沒有其他傷痛,只是覺得恢復沒以前快;“以前跑這樣的比賽,第二天就恢復了,現在感覺第二天身體還是比較累。”
南馬的前32公里,周其祥是和隊友陳龍一起跑的。兩人相互帶,後者還幫他拿水。他説陳龍能力也很好,雖然目前全馬成績只有2:4x,不過按今年的情況應該能進2:40(南馬他以2:46:51排名第8)。
亞軍是周其祥跑馬7年來收穫的最好名次,以前他最高只拿過第11名,只有在二三線城市或者小比賽,才擠進過前六七位。但他表示,這隻能説是幸運,自己從沒想過能拿這個名次;對他來説,最重要的是實現PB。另外,“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不戴跑表的馬拉松高手
從南京凱旋兩週之後,周其祥還要參加上馬——他每年必跑的比賽。
南馬他雖然也算盡力跑,但不認為這會影響自己的上馬發揮,因為他長年累月就是這樣訓練的,幾乎每週都要跑一個全馬,哪怕背靠背也不至於影響太大,除非希望取得很大突破;況且通過前一場比賽,還可以發現自己的短板,用剩下的十天半個月來彌補。
他的上馬目標還是進2:30,計劃配速3:30到3:31:“本來南馬就想這樣跑。我們訓練時,這個配速也沒什麼壓力(半程以上距離,配速3:2x到3:30),但比賽時反而跑不出來。按説比賽時容易興奮,應該比訓練跑得更快,這次南馬卻沒出現這種現象。”
從2009年首馬進三,到去年上馬的2:31,周其祥幾乎每年都在改寫PB。原因是跑馬拉松兩三年後,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年提高3分鐘。
“今年還沒實現呢,所以説上馬還是蠻有壓力的。2:30可能就是我的瓶頸區。”他坦言。
周其祥不是很相信那些成績預測算法,認為它們未必適用於自己,“我早就突破那些公式的能力了”;他更加註重的,是訓練時的細節。
他曾經在每次訓練完後,第一時間就去測量心率,結果發現自己的心率都不到170bpm——在150至170bpm之間。
按照流行公式,他的最大心率應該在190bpm(220-年齡)左右。如果訓練後心率太低,説明達不到提升速度和心肺功能的效果。不過他對此並不擔心,認為從跑馬拉松的角度看,心率低説明你不是那麼累,速度耐力更強。
周其祥可算是一個“反數據控”:訓練和比賽時都不看心率,以下比賽照片上他胸前系的不是心率帶,而是可以塞進能量膠的號碼布帶;“如果繫心率帶的話,就要戴手錶,而我不戴手錶。”
他也不看配速。雖然家裏有跑表,但他寧可不用:“可能每個人的習慣都不一樣。我喜歡比較自然的東西,跟着感覺走、遵循內心吧。不要成為工具的奴隸。”
理由是:“過多地依賴工具以後,你就會養成習慣——你戴習慣了手表,就會不時看配速。如果配速達不到,你就會有思想包袱。一有思想包袱,你心情就不會那麼放鬆,從而影響到你身體的反應,動作也就不會放鬆。你就達不到忘我、投入的境界。”
在他看來,速度練習使用秒錶足矣:選一個比較確定的距離,拿秒錶跑就行了,基本沒有誤差;相比之下,市面上的跑表沒有百分之百準確的。
至於如何掌握自己的跑量,他的辦法是:“你知道你一小時跑多少公里。比如我要跑20公里,跑1小時20分肯定有了。我看這個時間段就知道了。”
同一個人的配速可能會有高低起伏,周其祥強調,馬拉松跑者要考慮的是長線,不必在意偶爾的數據波動。
他説自己經常不看錶,完全跟着感覺走,也能把節奏控制得很好;這説明只要自身的能力好,就不需要依賴工具。

“所以我現在的訓練一是憑感覺,二是看時間。大的方向是訓練的總結要全面,不要看單獨一塊東西。還沒發明跑表的時候,人類不是照樣跑出很好的成績嗎?人都有依賴性,就像跑鞋,別人赤腳都能跑進2小時10分。過多依賴鞋子的功能性,反而會忽略人本身的潛能。”
莫希幹髮型與跑步訓練
對於自己馬拉松成績出色的祕訣,周其祥總結説:
引用“我所能想到的有:
滴水穿石般進行的每日訓練;
保持對訓練的熱情和認真嚴謹的態度,決不給完不成訓練任務找藉口;
良好的訓練環境和條件;
自律的生活習慣;
目標欲和抱負欲。”
他平時的訓練主要在閔行體育公園;和“野蠻部落”隊友一起練節奏跑時,就到濱江的苗江路和半淞園路,一圈2.7公里,至少跑8圈;速度課則選在盧灣體育場。
通常一天兩練,早晚各十幾公里,加上一些輔助練習,至少要花三四個小時。每週的耐力跑距離三四十公里,跑強度一般二十四五公里。跑量今年沒怎麼統計,但每個月至少有500公里。

在這一水平的高手中,500公里的月跑量似乎不算特別多。周其祥並不否認這一點:“按照我的要求,應該是達到800公里。但超過800,容易增大受傷的風險。壓力過大,你會有一些反應,比如膝關節不適,營養和恢復時間也會不夠。”
他這樣分析:每月800公里,日跑量就要超過25公里,他至少要花1個半小時,慢則兩個小時;算上輔助訓練,一天要花四到六個小時。而對於在城市中生存的上班族來説,時間很有限,還要工作、坐車、吃飯;花如此多時間跑步,你就什麼也幹不了。
輔助訓練為什麼要用掉那麼多時間?周其祥解釋道:“我個人的心得是,你一天花兩個小時在跑步上,那你至少要花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輔助訓練上,我覺得這是降低受傷風險的有效手段。
“很多跑者在這方面做得不是很足,大家都是為了跑而跑。這段時間我也做得沒有以前充足,只用跑步時間的三分之一不到。以前我跑一個小時,跑前準備活動和跑後整理活動的時間可能比跑步時間更多。”
跑前他會慢跑熱身,同時活動身體的關節、韌帶和肌肉,以了解自己的狀態,進入一種放空、忘我的境界,以便在接下來的跑步階段專注於自己的動作、節奏和要完成的任務。
在馬拉松賽道上,周其祥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的速度,還有他的獨特髮型,包括2014年跑上馬時的莫希幹髮型。他這樣做的目的相當出人意料——不是為了拗造型、扮酷,而是為了訓練。
“我學到的知識上説,一個馬拉松運動員在克服肉體上的痛苦之後,還要克服精神上的痛苦,你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另類髮型可以促進你內心強大。”他解釋説。
“另外,夏天留長頭髮訓練不是很熱嗎?進行強度訓練時更是很悶,你精神上更痛苦。一個成功的馬拉松運動員,必須克服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才會挺過撞牆期——半馬十八九公里、全馬35到38公里。這麼痛苦的時候你都克服了,自然也更能邁過撞牆的那道坎。”
對赤膊跑,周其祥也有一套獨到見解,儘管承認它“不是很科學”:人的毛孔會呼吸,脱掉衣服毛孔呼吸起來更順暢,就像在房間裏或者坐車時開窗的感覺一樣,同時也有利於排汗和散熱。
在飲食上,他注重清淡,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避免吃有激素和速凍、放了很長時間的食物,因為“那些都沒什麼營養”。
“外來務工者”出身的跑步教練
周其祥老家在安徽六安,已經在上海生活了十來年。他最早喜歡的並非跑步,而是健美。一出校門,他就把自己的愛好當作工作,邊打工邊學健美,在健身行業混跡多年。
因為練健美受傷,他改學瑜珈和武術;“就是跟一些傳統的武術師傅學過一些皮毛,學得太雜了,又沒學成,在武術圈裏連進門都不算,自己愛好而已。”
2009年把傷養好後,他忽然想到要跑步,當年就參加第一場全馬。他印象中自己的首馬成績是2:58,筆者經搜索後發現,應該是2:55,第137名(名單上他的姓名被誤作“周其洋”)。
從此馬拉松成為他的最愛,器械則迄今“已經兩年沒碰,肌肉都沒了(笑)”。
後來他意識到,做健美這一行掙的錢還不夠自己訓練,而且很煩:客户來了就要服務,時間所剩無幾。
他覺得與其這樣,還不如做民工簡單些——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休息、好好訓練。於是,他在濱江一個工地當起建築工人;每天上完工,就在濱江訓練。
那是在2013年。這樣做效果挺不錯:2014年他上馬跑出2:33:19,達到2小時34分的中國一級運動員標準(再往上就是目前只有專業選手才能達到的運動健將2:20,以及國際級健將2:13)。
周其祥現在在協和雙語——一所設在閔行的私立學校工作,週末教師生跑步健身,同時在復旦商學院做教練。他上班比較輕鬆,平均每天四個小時不到。
他也有了贊助商:“我以前經常光着膀子跑,因為完全是個人行為。現在不能脱了(笑),簽約了一家企業,對這方面有要求。人家贊助你,你也應該盡到義務——廣告宣傳之類。”
和他簽約的不是運動品牌。“現在中國的運動品牌只會給裝備,只會利用你,不會培養你。我希望的是雙贏:企業出資金培養我,我通過我的成績來回饋你。現在中國有很多企業開始重視這方面,我比較幸運,有很多企業願意和我簽約,去做這樣一件事情。”
他説自己增加收入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投入訓練;“要保證訓練的時間、營養和恢復,需要有很好的條件,這現實一點指的就是金錢。如果你掙的錢更多,可以請一個好的團隊來服務你。球星和歌星為什麼會這麼火,就是因為他們有很好的環境,有資金流進去,可以培養一個很好的團隊。”
憑藉跑馬拉松成功走出一條人生路的周其祥特別表示,他要感謝的人很多,包括他的“野蠻部落”隊友——一羣志同道合的人,朝着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努力、提高,這對他幫助很大。
一年多前聘請他做教練的復旦商學院不僅給予他的認可,而且通過這個平台,他得到很多人在物資上和精神上的很大支持。
對於自己任職的公司協和雙語,他更是心存感激:“哪有一個員工享受這麼好的待遇和福利?工作時間不長,還有寒暑假,沒有太大的工作壓力。”
他要致謝的還有簽約贊助商怡寶和上海寶德集團,後者在苗江路有家4S店,在他和隊友訓練時,提供水、食物和存包、淋浴服務。
喜歡上馬的理由
周其祥的5公里PB是16分20幾秒。他認為自己屬於耐力型選手,因此對5公里之類的短距離速度不太在意:“我認為,你跑馬拉松,目的就是培養你的有氧耐力。我十幾、二十幾歲的時候,會看一下速度。年輕時我們速度好,耐力差;年齡大以後你會發現速度上不去,耐力卻很好。
“練速度只是為了保持,刻意練速度反而不利於提高。在我們這個年齡段,我覺得不應該特別看重速度。中國馬拉松運動員和教練員都是中長跑出身,他們的觀念就是太在意速度了,這樣就容易跑得比目標配速快。”
兩三年前,他曾在專業隊——上海體院呆過幾個月,跟專業選手一起訓練,但不算正式的註冊運動員。
相比之下,他覺得萬米成績更重要,因為它反映一個人的速度耐力。“我讀到過日本專業隊要求馬拉松選手萬米必須跑進30分以內,達到3分配速,這是他們馬拉松選才、要達到國際水平的一個條件。”他自己的萬米PB是32分40多秒。
半馬他很少參加,覺得跑半馬意義不大,只是在比賽季之外跑跑,當作一種訓練。他的半馬PB是1:12。
周其祥之所以每年必跑上馬,是因為上海不僅是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且他的第一個馬拉松就是上馬;“我希望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始有終,既然第一次就在這裏,我希望每一年都參加。”
他也把上馬作為自己每年提高成績的關鍵戰役,理由是上馬作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成績得到六大滿貫等國際大賽認可;“所以對我來説,上馬是最重要的比賽”。
他説自己訓練得多,比賽較少,不想跑太遠去參賽:“我覺得你有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全國各地去跑,還不如靜下心來訓練,把能力提高。當然,每個時間段做不同事情。我覺得年輕時你就應該把成績提高一點,提高不了的時候再以跑步的形式旅遊。”
以前周其祥一年參加三四場全馬,從今年起因為贊助商有要求,要參加5至8場;“其實也不算多,按我們的訓練,相當於每個星期都有一場馬拉松。”
10月30日的上馬之後,他還要跑杭州、合肥、蘇州,可能還有廈門,但他會比較輕鬆去跑,沒有太多成績上的包袱。
至於六大滿貫,他暫時沒有參賽的計劃,更想跑的是福岡馬拉松,趁自己年輕時福岡馬拉松達標;“你把這個最難的先跑了,其他的包括六大滿貫就簡單多了,就像做習題一樣。”
福岡馬拉松是門檻極高的日本馬拉松賽事。1983年國際田聯世錦賽誕生之前,它曾以“事實上的馬拉松世界錦標賽”著稱。
筆者查了下,與福岡馬的A組達標線2:27相比,周其祥還有四分多的差距,但他其實已經B組達標了——那條線是2:35。


資料來源:愛燃燒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