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談鐵三 | 三項傳奇

愛燃燒 於 03/03/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雙雄割據十數載,奇女金身從未敗;
諸君滾線祭先烈,屌絲壯志藐器材!

什麼樣的人能被稱之為“鐵人”,Mark Allen,Dave Scott和Chrissie Wellington有過怎樣的傳奇,Javier Gomez和Gwen Jorgensen又都是誰?是什麼激發了那些對挑戰肉體極限有興趣或是某些希望在這種極限痛苦中找到生命的救贖意義的人們來參與鐵三運動的決心與信念?今天,我們來聊聊鐵三歷史上那些足以被銘記的傳奇和紀錄吧!

最偉大的亞軍Julie Moss

FanPiece TV


Julie Moss: 1958年生,美國人,1982年Ironman世錦賽女子亞軍,Ironman名人堂的入選者。與其他傳奇人物不同,她的運動簡歷並不是特別閃亮,但她的參賽卻成為Ironman Kona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81年,還在大學裏面攻讀運動生理學學位的Julie決定親自報名參加Kona大鐵。一方面去趟夏威夷可以和她那時候的男朋友嗨一下,一方面她也可以體驗一下Ironman這個新興的運動,從而給她關於耐力運動訓練及生理需求的論文提供更多鮮活的素材。直到賽前20周,Julie才開始正經訓練;在這期間,一起報名的男朋友和她分了手,這影響了她的訓練熱情,甚至一度導致她打算放棄訓練和比賽;但畢業論文的壓力讓Julie選擇了繼續。那時候,人們對於這種長度的耐力賽如何準備缺乏足夠了解,Julie在最後兩週還在使勁猛練。她倒本來壓根兒沒想過名次的事情,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比賽開始後,Julie一直表現神勇,在兩項結束後建立起20分鐘的巨大優勢。還剩13公里的時候,她才得知她居然大幅度領先精英組選手,於是才開始惦記冠軍的事了。但錯誤的賽前準備和簡陋的比賽補給(香蕉+水)讓Julie在終點前最後3公里出現了嚴重的脱水和能量斷檔。她不斷摔倒,爬起來,再次摔倒,再爬起來……離終點還有不到10米的地方,她再也爬不起來了,只能靠爬行前進。這時,身後的McCartney超越了她,搶走了女子冠軍。。。Julie最終艱難的爬過終點,獲得第2!幾百萬美國人在電視機前目睹了這一切,最後這一幕的畫面也很快傳遍世界,在全世界運動愛好者的心中激起波瀾!隨後,Ironman也開始經歷全新的快速發展,Julie Moss也成為Ironman歷史上最偉大的亞軍。
1982年,Kona,Julie Moss在終點前最後幾米艱難爬行

見證兩個時代的Iron War

Dave Scott:1954年生,美國人,80-87年間6次奪取Ironman世錦賽冠軍,另有3次獲得亞軍。
Mark Allen:1958年生,美國人,89-95年間6次奪取Ironman世錦賽冠軍,另有2次亞軍和一次季軍,同時也是1989年首屆ITU世錦賽冠軍。
1980-1995年間的Ironman造就了兩個人的傳奇和一段往事。Dave Scott和Mark Allen兩人相繼雄霸Ironman領域10多年,而標誌着兩個時代交接的1989年Kona對決也成為Ironman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事件,被稱作“Iron War”——兩人從發槍開始一路拼殺近8個小時,直到最後時刻才見分曉。這次比賽留下的賽道馬拉松紀錄2:40:04和2:41:03時隔26年,依舊位列歷史前2位,無人能及。伴隨着Mark的退役和Ironman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的進一步擴大,Kona賽場越發呈現出羣雄割據的局面,恐怕再無人擁有這樣的統治力。前幾年,Mark聯合署名的一本書在市場上火起來了,書名叫《The big Book of Endurance Training and Racing》,書中推崇的有氧訓練方法被廣大跑友稱作“MAF大法”。此外,Mark還是傳奇人物Julie Moss的老公。
1989年上演的Ironwar和多年後相聚在Kona海灘的Mark Allen(左)和Dave Scott(右)
科納皇后Paula Newby-Fraser
Paula Newby-Fraser:1962年生,津巴布韋人,86-96年間8次Ironman世錦賽冠軍,迄今為止獲得世錦賽冠軍以及Ironman冠軍次數最多的人(24次)。Paula的成就無可置疑,但她也曾遭遇滑鐵盧。1995年的Kona,已經歷史性7次奪冠的她在大幅領先的情況下因為脱水及體力透支倒在終點前500m,這也成為反映Ironman賽事艱苦程度的經典瞬間。經過漫長的休息和救護,她最終站起身走過終點;次年,Paula重返Kona奪回冠軍並從此隱退。
1995年在終點前崩潰的Paula和1996年最後一次圓夢Kona的Paula

澳洲王朝

Dave Scott和Mark Allen的競爭年代,美國人幾乎包攬了全部的男子冠軍;在1995年Mark退役之後,其他國家的三項實力也逐漸趕上,Ironman世錦賽冠軍經歷了10餘年的諸侯割據,此後,以Craig Alexander,Chris McCormack和Peter Jacobs為代表的澳洲人雄霸Kona男子冠軍寶座6年。
其中,Craig Alexander曾獲得3屆Ironman世錦賽冠軍和2屆Ironman 70.3世錦賽冠軍,是後Iron War時代成績最為卓越的長距離三項選手。2011年,38歲的Craig以8:03:56打破塵封已久的Ironman世錦賽紀錄;因此他也成為Ironman歷史上最年長的世錦賽冠軍。同時期的Chris McCormack同樣成就斐然,職業生涯早期在ITU賽事中斬獲多項冠軍,成為首位同年奪得世錦賽,世界盃和世界排名第一的三項運動員。轉戰大鐵之後,Chris雖然奪得Challenge Roth的三連冠,卻也有過連續2次Kona退賽的慘痛經歷;但他終於在2006年殺回Kona拿到亞軍,並在此後奪得2屆Ironman世錦賽冠軍。相對於前面兩位,Peter Jacobs的成就相對單薄,在2011年亞軍2012年冠軍的短暫爆發之後,他就“泯然眾人矣”了;這位Kona冠軍甚至於在2年後的瑞士站大鐵中淪落到職業組倒數第一,實在是讓人唏噓……在此之後,伴隨着Craig的年事已高,Chris的無心戀戰,澳洲王朝終於土崩瓦解,以Sebastian Kienle和Jan Frodeno等選手為代表的歐洲選手開啟了他們新的統治。

不敗金身Chrissie Wellington

Chrissie Wellington,1977年生,英國人,4屆Ironman Kona冠軍,職業生涯Ironman距離保持不敗的唯一一人。在拿到第一個ITU的業餘組世界冠軍之後,有着正經工作的Chrissie開始考慮轉職業運動員的事情。2007年,她在職業生涯第1個Ironman就以碾壓第2名50分鐘的優勢拿到Kona的入場券;接着在Kona,作為新人的她直取冠軍。2008年,在爆胎耽誤了10分鐘之後,她依舊以15分鐘的優勢奪冠;2009年,她再次毫無懸念的拿到冠軍並刷新賽道紀錄。2010年她賽前生病被迫退出,造就了Mirinda Carfrae的崛起;但她2011年的強勢迴歸,在Challenge Roth再次刷新世界紀錄。這年的Kona,Chrissie在賽前2周嚴重摔傷,掙扎着完成了幾次訓練,但到比賽日繼續橫掃Kona賽場,並刷新馬拉松紀錄,完成了她的四冠偉業和不敗神話!
2011年在Kona和Roth逆天般存在的Chrissie Wellington
向死而生Jon Blais

Jon Blais,1971年生,美國人,第一位完成Ironman Kona的“漸凍人”。Jon Blais生活在三項的發源地聖地亞哥,他在33歲時被確診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身體機能逐漸退化並被告知自己僅剩2到5年的生命時,Jon決定完成自己的一個夙願——Ironman:“即使我只能滾過終點,我也要完成Ironman”。在獲得Kona組委會的許可後,他積極準備,在體重已經無法控制,左手已經無法劃臂的情況下,參加並用時16小時29分艱難抵達終點並以獨特的滾木方式衝線,完成了2005年的Kona世錦賽。2006年,他的身體已經無法站立,但他還是來到了Kona,在終點迎接他的替身參賽者Brian Breen。終點處,Brian同樣以滾木方式衝線並與Jon緊緊擁抱。Jon過世後,他的Kona參賽號碼179號在所有美國國內的比賽中被永久的保留,而包括Kona四冠王Chrissie Wellington在內的很多鐵人三項選手也選擇以滾木方式衝線以紀念Jon並呼喚對漸凍症患者的關注。
漸凍人Jon Blais在完成Kona大鐵的途中;Crissie Wellington以滾木衝線紀念Jon Blais

長腿女神Gwen Jorgensen

Gwen Jorgensen:1986年生,美國人,2014及2015年ITU年度總冠軍。2009年碩士畢業之後,讀完幾年會計,考完CPA的白富美小姐Gwen正打算和多數同學一樣,幹起自己的老本行。畢竟呢,無論是跑步還是游泳,也都是代表母校參加個大學生比賽罷了,不能養家餬口的。正趕上美國鐵三協會的伯樂們滿大陸找人,Gwen出色的游泳和跑步背景幸運的被他們相中,一再勸服之下,Gwen打算嘗試一下鐵人三項。不試不知道,一試全嚇尿!短短2年時間,Gwen就逆轉了美國女選手的頹勢,一躍成為國際頂尖的女子三項選手。2012年奧運會,Gwen作為奪冠大熱門參賽,結果中途爆胎,悲劇的退出冠軍爭奪。2013年,她繼續一路高歌,積分領先,但在最後時候摔車,讓出年終總冠軍的寶座。正金子總是要發光的,白富美Gwen小姐沒有放棄。熬到2014年,她終於以絕對優勢橫掃國際鐵壇,奪取了ITU年終總冠軍,活生生一個女版的艾爾奎羅伊(El Guerrouj)啊!2015年,Gwen延續了此前的優勢地位,破紀錄的將巡迴賽連勝場數擴大到13場,並穩當當的衞冕了ITU的總冠軍。2016年,無需多講,就差那一塊奧運會金牌了。
長腿女神Gwen Jorgensen一次次的站在ITU賽事的終點前,身後不見其他選手的蹤影

Brownlee兄弟

Alistair Brownlee和Jonathan Brownlee:1988/1990年生,英國選手,2012年奧運會冠軍/季軍。哥哥Alistair還曾拿到2屆ITU總冠軍(09/11),2屆ITU團體冠軍,ITU青年冠軍(06)及23歲以下組的冠軍(08)。他是天生的跑步能手,倫敦奧運會最後的10km一騎絕塵,跑出了29分07的萬米,這和英國同胞Christopher Thompson在奧運會萬米比賽的成績不分上下。他還在第二年去田徑比賽打了個醬油,跑出28:32的場地萬米成績。弟弟Jonathan曾在2010年拿到23歲以下組的ITU冠軍,之後大部分時間一直生活在哥哥和西班牙人Javier的夾縫中,想出頭還需時日。

遊騎換項中的Brownlee兄弟
跑神Mirinda Carfrae
Mirinda Carfrae:1981年生,澳大利亞人,3屆Ironman世錦賽冠軍(10,13,14),Ironman Kona賽道紀錄的保持者(8:52:14)及跑步單項紀錄的保持者(2:50:26),小名Rinny。和大長腿Gwen不同,Rinny個子非常矮,早期沒有特殊的單項背景。19歲之前,Rinny一直在打籃球!轉為鐵三選手後,Rinny很快將目標鎖定在長距離比賽上。結果證明Rinny天生是塊跑步的料!5次參加Kona,她5次打破跑步階段賽會紀錄;2013,2014連續兩屆上演絕地反擊,跑步階段追擊領先者十幾分鍾並最終逆轉奪冠。對於這麼能跑的人,我還能説什麼呢?—— ”Run, Rinny, Run!“
豪取Kona桂冠的跑神Mirinda Carfrae

Jan Frodeno和Javier Gomez

ITU和WTC有自己獨立的職業選手體系,很多選手通常會選擇在職業生涯早期參與強度更激烈的ITU短距離賽事,後期再轉入WTC的長距離比賽。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鐵三冠軍Jan Frodeno了。在幾個不太理想的賽季之後,他於2013年選擇退出短距離賽事,2014年就成功轉型,在Ironman距離上拿到了Kona世錦賽的第3名;2015年,Jan成功囊括了70.3世錦賽和Ironman歐錦賽的的冠軍,並一路高歌猛進拿下了Kona世錦賽的冠軍,他也成為第一位跨越標鐵,半鐵和大鐵最高級別桂冠的運動員。
與Jan不同,另一些天才人物卻可以在同一時期跨越比賽距離和形式的差別,比如4屆ITU總冠軍(08,10,13,14),西班牙人Javier Gomez。拼殺短距離賽場多年的Javier在2014年同時囊括了ITU世界巡迴賽的總冠軍和WTC的70.3世錦賽的冠軍,他還曾在2012年拿到越野鐵人三項世錦賽的冠軍,可謂是當代最全面的男選手。Javier目前正在全力衝擊2016年裏約奧運會的冠軍,並將在此後轉入長距離賽事。Javier與Jan在短距離賽事中已拼殺多年,2014年的半鐵世錦賽中是他們在新距離上的首度重逢,北京奧運會上輸給Jan的Javier最終以微弱優勢獲勝。里約奧運會後,兩人在Kona的碰撞必將是一場史詩般的對決!由於兩人的名字都以J開始,我們權且將這場對決稱之為“JJ大戰”。
2014年 Ironman 70.3賽場上首度重逢的老對手Jan Frodeno和Javier Gomez
Team Hoyt
Ironman名人堂是WTC在1993年設立的榮譽獎項,用來鼓勵那些對這項運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前面提到的傳奇人物如Dave Scott,Julie Moss和Mark Allen都曾入選。2008年的入選者是一對參加年齡組比賽的父子,他們被稱作Team Hoyt。Dick Hoyt是個普通的美國男人,兒子Rick自幼腦癱,剛開始連醫生都已放棄,但Dick從未放棄對兒子的關愛和教育。1977年,15歲的兒子問父親,他們是否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參加公益跑步比賽。正是在兒子的請求下,時年36年歲但毫無運動經驗的父親開始推着兒子走上一起奔跑的漫漫長路。他們參賽的距離從5km逐漸延伸到馬拉松,從短距離三項延伸到大鐵。比賽中,父親拖着載有兒子的皮艇游泳,把兒子放在特製的自行車前端騎行,推動着兒子乘坐的輪椅奔跑。截止2014年為止,他們共同完成了1108場耐力賽事,其中就包括72場馬拉松,7場半鐵和6場大鐵;並鼓舞和帶動了全世界無數因為先後和後天殘疾無法正常生活的人們。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的起點處也建起一座Hoyt父子的銅像,以表彰他們對此美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貢獻。
Hoyt父子和波士頓馬拉松起點處的銅像合影;Hoyt父子在游泳,騎行和馬拉松的路途中
不走尋常路Cory Foulk
1978年,夏威夷的一羣人為什麼運動最牛逼打賭,催生了第一屆Ironman;1996年,兩個人無意間的賭局也促成了另一段傳奇。
美國三項愛好者Cory Foulk在1996年幸運的搶到一張通往Kona的入場券,而當他聽到朋友抱怨説玩大鐵都得買幾千美金的自行車才可以的時候,他不服氣了——他説自己花20美元也可以完成比賽。朋友不信,於是他們有了一個50美金的賭局。
很快,Cory從街邊車店花15美元買來一輛沒人要的二手破車,車子重達27公斤,佈滿鐵鏽。Cory稍微修理了下車子,稍作裝飾,練習了四五週之後,就奔赴Kona了。由於他只有20美元可以用,於是就沒有餘錢買泳鏡了,只能在車籃裏放一雙破爛破鞋以備上坡推車的需要。這輛破車給他在大風中的騎行帶來了很大障礙,他勉強在離關門不到10分鐘的時候完成了自行車賽段;即便如此,他最終還是以15:26:56的成績完成了Kona大鐵;而尷尬的組委會也不得不在第2年賽前增加了一條規定,禁止類似車輛參賽。2009年,Cory又幹了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騎着一輛死飛再次完成Kona大鐵!於是,Kona組委會不得不再次更改規則,不允許死飛參賽……
1996年Kona,光腳踩着小破車挑戰Kona的Cory Foulk

談到他的動機,Cory説:“我覺得我所熱愛的這項運動(Ironman)已經變得越發嚴肅和遠離初衷,很多人都認為——不搞一輛1萬美金的好車就不能去完成Ironman。我做這些事情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為了向世界表明——你不需要很有錢也可以完成Ironman,你不需要有一輛牛逼閃閃的戰車也同樣可以挑戰自己!“
中國鐵人

鐵人三項在中國大陸起步相對較晚,發展水平甚至不如寶島台灣,但我們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83年,北京大學一個叫張釩的年輕人蔘加高校運動會集訓,有幸和其他運動員一起觀看了中央電視台播放的Dave Scott和Mark Allen的Kona對決。遙遠國度的這場較量在他心中激起了波瀾,從此他便萌生想法,有生之年要去挑戰一下這個比賽。12年後,在美國留學的張釩給Kona組委會寫了封信,並提交了一份自己的馬拉松成績;他也因此獲得了1995年世錦賽的入場券。此後,經過積極準備的張釩前輩帶着密西根大學中國學生會籌集的2000美金和囑託,單槍匹馬奔赴大島,騎着一輛二手的崔克2300,歷時12小時14分48秒完成Kona大鐵,成為第一位代表中國參加並完成這一賽事的選手。
1995年,年輕的張釩先生代表中國獨闖Kona,順利完成比賽,創造了歷史。

(關於張釩的獨家專訪《二十年前Kona的中國往事》
在那個消息閉塞的年代,民眾鍛鍊意識薄弱,而張釩的參賽遠在美國,這一事件並沒有引起大的反響。十餘年後,伴隨Ironman在中國的舉辦,大陸湧現了新一批參加海口大鐵的業餘愛好者;黨琦,張令等人在過去幾年中為這項運動在大陸的推廣做了很多的工作。近年來,除中鐵協主辦的一系列標鐵賽事逐漸成熟之外,民間舉辦的三項運動和外來的商業賽事也得到初步發展。威海的ITU長距離三項比賽也已成為中國鐵人三項賽事的一張名片。Ironman方面,中國大陸已經有約200位完賽選手,但迄今為止只有沈善根,李鵬程和胡春煦3人通過分站賽獲得了Kona世錦賽資格,但也是在競爭“相對”緩和的M60-64,M20-24組和M25-29組;中國鐵人三項的領軍人物黨琦曾多次與KQ擦肩而過。伴隨2016年WTC重返中國,中國鐵人三項運動也即將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更多的傳奇將會由中國鐵人書寫!

紀錄

鐵三比賽對賽道,風速和氣温都十分敏感,而主辦方通常都缺乏對距離,坡度和風力差異的嚴格規定。因此,相同距離甚至相同賽道的鐵三紀錄,參考價值都十分有限,不同比賽以及同一比賽不同年份的成績不宜強作對比。此外,自行車器材的發展也為選手刷新成績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幫助。
奧運會三項紀錄:
1:46:25.00 (Alistair Brownlee, London, 2012)
1:58:27.66 (Emma Snowsill, Beijing, 2008)
奧運距離三項紀錄:
1:39:50 (Simon Lessing, Cleveland, OH, 1996 World Championship)
1:50:52 (Jackie Gallagher, Cleveland, OH, 1996 World Championship)
Ironman 世錦賽紀錄:
8:03:56 (Craig Alexander, 2011 Kona)
8:52:14 (Mirinda Carfrae, 2013 Kona)
Ironman 距離紀錄:
7:41:33 (Andreas Raelert, 2011 Challenge Roth)
8:18:13 (Chrissie Wellington , 2011 Challenge Roth)


資料來源:愛燃燒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