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思考 | 香港越野編年史

愛燃燒 於 01/02/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對於世界上最優秀的越野跑運動員來説,今天的香港就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着他們。

如今的香港,在越野人眼裏總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即便在最涼爽幾個月(10月-3月),每週總會有大大小小的越野賽事。這些賽事是如何在這個城市中生根發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透過井噴式的增長,回顧香港的政策和那些先行者們。

FanPiece TV

(SCMP:1986毅行者(Trailwalker)麥裏浩徑起點)
在過去的幾年內(確切來算差不多5到8年吧),越野跑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了廣受歡迎的運動,在香港當然也不例外。
就在過去的五年裏,香港舉辦的越野賽數量翻了三倍。在今年的比賽季節(2015年10月-2016年3月),至少已經辦過39場比賽。這也意味着,幾乎每週都至少有一場比賽,有時,甚至每週會超過三四場。從主要的社交網絡數據來看,香港遠足覓合團(Hong Kong Meet Up group)中,有超過6000名在籍跑者,香港越野跑的臉書主頁上也有超過3500名粉絲。
就在上個週末,來自50個國家的1800名跑者參加了香港100公里越野賽(HK 100),它也是知名的越野跑世界巡迴系列賽(Ultra Trail World Tour)的一部分。2014年越野跑世界巡迴系列賽的總冠軍,來自法國的國際越野跑名將弗朗索瓦·戴恩(François D'Haene),最終以9小時32分贏得了這屆港百的冠軍並刷新了賽會紀錄。
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是在最近的五年內才聽説這項運動,並且覺得它在香港只是剛剛萌芽的話,那你一定會詫異這樣一個現實:其實越野跑竟然是香港城市規劃中的一部分(一個作為這個人口稠密的都市裏人羣的減壓閥而存在)。

引用李戴爾博(Lee Talbot):香港郊野公園之父
香港郊野公園是指由香港政府將市郊未開發地區的地方劃出,作為康樂及保育用途的公園,地位與國家公園類似。

在20世紀60年代,一份政府報告認為香港人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動空間——一個可以離開都市生活但並不遠離城市的户外空間。時任港督戴麟趾(David Trench)邀請了美國環境科學教授李戴爾博(Lee Talbot)前往香港考察,並設計香港的郊野公園的位置。在為期一個月的過程中,他們從水陸空三管齊下,戴爾博教授和他的妻子馬蒂(Marty)一起對這片區域進行了深入的考察。最後,在長達34頁紙的報告中,他概括了他的觀點:將郊野公園作為人與自然歸於平衡的支點。
(SCMP:在一次考察期間,皇家香港輔助空軍以兩架單引擎“Auster”飛機接載他們,但在大嶼山以北的上空發生輕微爆炸,飛機直衝大海,幸而無人身亡,翌日報章笑稱這次為“香港首次水底空中勘察” )

在戴爾博教授1965年的考察報告中這樣寫道:“在過去的20年中,香港的人口增長已經超過了600%。將近四百萬的居民被拘束在這片狹窄的混凝土森林中。”之後的一年,他完成了一份題為《香港郊野保育》的報告,提出成立專職自然保護的組織,管理郊區;成立法定的保護地區,防止人為破壞山野;進行植林工作,營造一個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展開科學研究,加強對香港生態環境的認識等等。
戴爾伯不僅沒有提出使用更多的郊區土地增加住房,還認為香港人需要一個可供康樂的野外開放空間。1976年,在港督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郊野公園條例》(the Country Parks Ordinance)通過,並於1979年開始實施,由此香港開始先後建立起了21個郊野公園。
(香港的郊野公園分佈)
(SCMP:港督麥裏浩在考察青年領導人訓練營中沿山坡而下,攝於1976年)
1979年10月,香港第一條長距離遠足步道誕生了。它以西貢北潭湧為起點,繞過萬宜水庫,由東向西橫貫新界,以屯門為終點,共分為十段,總長100公里,而為了紀念它的締造者麥裏浩爵士,它被命名為麥裏浩徑(MacLehose Trail)。
香港最為著名和代表性的徒步/越野路線——麥裏浩徑
引用香港越野跑的根源
香港人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這些新設立的郊野公園。遠足團隊,獵兔犬小組(hash house harriers),户外愛好者就此產生。來自英國廓爾喀旅(Brigade of Gurkhas)女皇廓爾喀通訊兵團246中隊(246 Squadron of the Queen’s Gurkhas)的上校李卻萌生了人們可以在這條步道中自我挑戰的想法。1981年,他鼓勵他的士兵們穿過整條麥理浩徑,將此作為了一種軍事訓練。他們的壯舉為日後的樂施毅行者(Oxfam Trailwalker)活動奠定了基礎,也成為了在世界各地舉辦饑荒救濟慈善活動的牛津饑荒救濟委員會(Oxfam,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的主要年度籌款活動。
樂施毅行者”是香港最大型的遠足籌款活動。自1981年以來,先後有69,000多名參加者為這項活動合共籌得超過3億4千萬港元,以支持樂施會在本港、中國內地、非洲及亞洲其它地區推行扶貧救災和倡議工作。目前,除了在香港舉行的樂施毅行者活動外,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10餘個國家也舉辦了樂施毅行者活動。2004年,“毅行者”改名為“樂施毅行者”,並換上了新的標誌。
幾年後的1984年,熱心的户外愛好者,來自金青會(Kam Ching Association)的趙雲濤(Chiu Yun-to)創立“尤德獎章三山馬拉松比賽”。為了鼓勵體育事業的發展,政府派出了測量員協助趙先生設計了賽道路線並進行了勘測。賽事分別在西貢、大埔和大嶼山舉行,每次比賽路程男子組四十多公里,女子組二十多公里,路線攀山越嶺,艱苦異常。雖然人們早已習慣了在越野步道上做一個歡樂跑者,但這些比賽的出現卻搭建了一個在長距離項目中挑戰自己的勇氣的大眾平台。
金青會創辦者,趙雲濤先生
比賽的第一個十年(1984-1994)由郭華君(Kwok Wah-gun)管理運營,他是香港第一個偉大的越野跑者,他曾長期保有賽道的記錄。1994年以後,在趙先生的管理之下,比賽一如既往,逐漸吸引了一小撮熱情的跑者和遠足者。
SMCP:左起Andy Hayes, Stephen Muller, Jonathan Jane Ford,來自綠色行者隊,攝於1992年)

引用遊戲改變者
1995年,香港當地的一名喜歡跑步的消防員,陳國強(Chan Kwok-keung)出現在了賽道上,那時的他完全不知道香港越野跑的歷史將會因他而改變。
1993年,陳國強從灣仔調到新界消防局之後,山上的營救成為了消防員日常職責的一部分。為了能承擔起這份責任,他開始探索這片區域,整天在新界的步道上訓練。在1995年的一次訓練中,他遇到了為毅行者進行户外訓練的一支叫做健亨遠足隊(Kin Hang hiking group)的隊伍。陳國強從來沒有聽説過這個比賽,也從來沒有在步道上比賽的想法。到了1996年,陳國強和其他的消防員的才組成了團隊,為毅行者比賽而在那條麥裏浩徑上訓練,那一年他們隊耗時18小時33分完成了比賽。
(SMCP:HKRunner——陳國強)
雖然成績很不錯,陳國強並不滿足,因為比賽長期被郭爾喀人和外籍跑者主宰着。陳國強的心中產生了一個願景:他希望中國人,在正確的訓練和努力之下,也能夠成為毅行者的冠軍。帶着這樣的想法,他成立了盛世遨遊人隊(Cosmo Boys team ),開始積極組織訓練。1998年,新興盛世遨遊人2隊(Sun Hing Cosmo Boys 2)以15小時52分鐘完成比賽,成為了第一個獲得冠軍的中國人隊伍;在之後的一年中,他們又以13小時54分的成績,創造了新的賽會紀錄;2000年,不出意外他們又以14小時9分再次贏得了比賽。

(SMCP:陳國強(左1)和他的隊友,連續三年獲得毅行冠軍)
盛世遨遊人的勝利改寫了毅行者的歷史,陳國強也在近些年成為了當地跑步圈裏令人敬佩的精神力量,也因在2000年建立的訓練營而聞名。這個訓練營旨在培養毅行者和其他香港越野比賽中的冠軍跑者。2015年,由羅楚健(Law Chor-kin),林成業(Lam Shing Yip Thomas)(他們兩個接受了陳國強的訓練),曾進傑(Tsang Chun-kit),鄧晨金(Tang Sun Kam)組成的2XU UFO隊以11小時58分鐘,成為了當地第一個能在12小時以內完成比賽的團隊。
(Sportsroad.hk:左起林成業,鄧晨金,曾進傑,羅楚雄)
引用山野之王繼續成長
幾乎在陳國強稱霸越野賽的同時,原來的尤德獎章三山馬拉松比賽也開始發生改變。1997年,趙雲濤先生患癌症離開人世,吉斯•諾伊斯(Keith Noyes)在1998年繼承了他的衣鉢。他舉辦了第四場比賽,並增加了兩條賽道,一條在香港島上,另一條則位於深井。陳國強也主宰着山野之王比賽(King of the Hills races),最初3屆比賽的冠軍都由他收入囊中,與此同時他也享受着毅行者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HongKongsport.org:Keith Noyes(左2))
引用21世紀初:競技時代的來臨
90年代末到00年代初,香港的越野跑發生了一些更富競技性的改變,隨着探險賽(Adventure Race)的開展,越野跑之外還加入了速降,山地車,皮划艇以及其他户外活動。1998年,香港舉辦了第一屆探險賽,動感亞洲挑戰賽(Action Asia Challenge)。在這之後,比賽開始吸引全亞洲來自各個國家的參賽者。
到2000年,由動感亞洲系列賽(Action Asia Events)運營的動感亞洲挑戰賽與國家地理談攏了電視轉播協議,也獲得了來自三星的100萬美元贊助。整個系列賽期間,可以看到在航拍直升飛機在西貢區上方盤旋,每時每刻都在向全世界觀眾展示着香港的郊野公園。
動感亞洲挑戰賽只是動感亞洲系列賽的開端,如今這個系列賽的運營公司已經成為了亞洲極限體育運動的領路人之一,而在21世紀初的香港,這個公司也成為了香港越野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引用2010年:征服更長的距離
2010年底,越野賽的參與人數不斷提升,但是有賽制的變化並不大。比賽的數量也不多,並且針對都是那些硬核玩家和狂熱分子。如果想跑得更長一些,就只能在毅行者的比賽中鍛鍊自己了。
(Shooter.hk:HK100賽事主管:吳秀華女士 和 Steve Brammar先生)
香港跑者吳秀華(Janet Ng)和史蒂夫·不萊梅(Steve Brammar)有了創立一場新賽事的想法。在2010年初,在從澳大利亞跑完100公里的返程途中,他們決定在香港也辦一個全新而獨立的100公里比賽。她們選定了一條以麥裏浩徑為主線的賽道,並且加上了西貢郊野公園的越野步道,之後又在全世界投放了這個名為:Vibram香港100公里越野賽的廣告。開放報名以後,一度沒有任何人在線註冊報名,他們就坐在一起緊張地坐在電腦的屏幕前,等待着有人能發來一封郵件報名。最終2011年港百的第一屆比賽,只有226位跑者參與,這其中包括她們的一位朋友利茲·霍克(Lizzy Hawker),作為知名的英國超馬運動員,利茲的參賽為這個新生的比賽增加了額外的知名度。
(Thenorthface.co.uk: elizabeth-hawker)
到了2012年,比賽變得廣為人知,參賽人數驟然翻了3倍,達到了756人。另一位越野名人的到來轟動了香港的海岸:來自南非的瑞恩·桑蒂斯(Ryan Sandes),他在港百賽道上創造了9小時54分的賽會紀錄。而到了2013年,已經有將近1300人投入比賽。隨後的2014年,1600個參賽名額在4小時之內就被一搶而空。不出意外,從2015年起的港百參賽名額就順理成章需要抽籤了,因為真的有太多的人想要報名參賽了。
(來自南非的Ryan Sandes,以9小時54分創紀錄,獲得2012港百冠軍)
伴隨着港百的成功,新的比賽和組織者一下子湧現出來。在港百誕生的同年,第一屆月下行者(MoonTrekker)也孕育而生,在當時這類比賽對企業人羣來説可謂風靡一時。
2013年,香港有舉辦了兩個新的100公里比賽。大嶼山100公里越野賽(Translantau 100)和TNF100公里越野賽(The North Face 100)。而過去只有繆繆百人蔘賽的山野之王系列賽,如今單場比賽的人數也達到了近千人的高峰,因此2015年山野之王系列賽的組織者也開始為了應對大量新跑者的湧入而採用了抽籤搖號系統。

引用2012:“超馬”的黎明
在2012年農曆新年,當地超馬跑者安德烈·布隆伯格(Andre Blumberg)用了四天的時間不間斷地跑完了香港境內最長的四個越野步道(累計298公里):總長50公里的港島徑(Hong Kong trail), 總長70公里的大嶼山鳳凰徑(Lantau trail),總長78公里衞奕信徑(Wilson trail)以及最著名的長達100公里的麥裏浩徑。他的這個壯舉標誌了香港越野跑超馬時代的來臨,他把這次挑戰命名為“HK 4 in 4 Challenge”。
(Andre Blumberg完成the Hong Kong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by: Patchanida Pongsubkarun)
不過,這並不是香港人第一次跑完超長距離。早在2008年,陳國強,羅楚健,黃健瑋和沙田區議員羅國強為了籌款給汶川地震的受害者、聲援北京奧運,組織並參與了港京耐力馬拉松(Run to Beijing)愛心籌款項目。這個慈善項目需要在55天內跑過總長2500公里的路程,相當於每天要跑一個馬拉松。這也是第一次將一座城市設為了超馬跑者的目的地。
2013年,安德烈創辦了這個香港禽獸挑戰賽。雖然每年的比賽難度都在增加,也阻止不了越來越多的越野愛好者想要挑戰這個比賽。這一年有23個人開始了挑戰,最終有11個完賽,但是沒有一個人能最終在安德烈所設的60小時關門時間內完成。
到2014年,隨着超馬熱度的持續升温,香港舉辦了第一個100英里越野賽——香港168公里(HK 168)。
2016年1月,圍繞香港的最高峰舉辦了總長162公里的環大帽山越野跑(Ultra Trail Tai Mo Shan)。

引用2015:桎梏
近年來,香港愈發地成為亞洲越野跑的首選之地:港百上升為越野跑世界巡迴賽(Ultra Trail World Tour)的開年首站,由動感亞洲(AAC)組織的MSIG 50系列賽也在2014年被國際天空跑賽事組織(International Skyrunning Federation races)認可,成為該組織世界系列賽之一,國際上許多知名的精英運動員也會定期前往香港參賽或訓練。
然而,恰恰是由當初塔爾博所設想的承擔康樂保育作用的郊野公園制度成為了如今限制比賽發展的枷鎖。頻繁的賽事舉辦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開始打壓香港越野賽的發展勢頭。政府要求賽事重新框定路線(只能在已經得到命名的,以及得到維護的步道上進行),並且每個越野賽都必須限制參賽人數。許多賽事也因此受到了影響。比如,廣受歡迎的動感亞洲衝刺系列賽(Action Asia Event Sprint Series),因為需要穿越溪谷、懸崖,經過非官方步道而被取締。不過,2016年,“縮水版”的衝刺賽還是會如期舉行的。2015年年底,趙雲濤先生1984年制定的山野之王賽道的傳統路線也被迫進行了修改。
(2013 SaiKung Bonaqua MHW Action Sprint adventure race)
香港的越野跑現在不僅僅受到這個政策的限制,而且發展局局長陳茂波(Paul Chan Mo-po)拍腦袋想出來的在公園內建造住宅威脅性更大。關於這個議題的爭論一直持續在發酵,但是隻要城市有擴張需求,那麼佔據香港40%土地的郊野公園就終究會面臨着萎縮甚至消亡的危險。
熱愛越野的人們如潮水般湧入香港,以各種樣的目的,或挑戰自我,或親近自然,又或者只是像戴爾博教授想的那樣——將郊野公園作為人與自然歸於平衡的支點。關於香港越野路,又有誰會知道未來會怎樣呢?

本文編譯自南華日報(SCMP)
原文作者:Rachel Jacqueline


資料來源:愛燃燒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