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馬拉松猝死:你知道這兩點就夠了

愛燃燒 於 28/10/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沒必要把本應簡單、純粹的馬拉松搞得太過複雜。

馬拉松又跑死人了!

10月25日星期天上午10點半左右,第二屆合肥馬拉松半程終點前約百米處,一名30歲的男選手突然倒地,心臟驟停。雖經心肺復甦、人工呼吸和送院搶救,近四小時後該選手仍告不治。

FanPiece TV

這已經不是今年的第一起中國馬拉松死亡悲劇。1月25日在香港馬拉松的10公里比賽中,一名24歲男選手在距終點僅100米處倒下,翌日去世。

引用而去年有報道的中國馬拉松死亡事件更達四起之多:
3月31日,蘇州環金雞湖半馬,一名25歲女選手在18公里處暈倒,搶救無效死亡。
5月27日,昆明半馬,一名大學生在16公里處昏倒,搶救一小時後死亡。
7月19日,張家口康保草原馬拉松,一名半馬參賽者在18公里處死亡。
12月13日,珠海半馬,一名30歲男選手在20公里處暈倒,經搶救無效死亡。
馬拉松死亡現象也絕非中國獨有。9月13日在英國紐卡什爾舉行的第35屆“大北跑”——號稱世界最大的半馬比賽(今年共有5.7萬人參加)中,一名選手死亡。在10年前的第25屆,竟然一天之內死了四名男選手!
把這些鬧出人命的事件羅列到一起,乍看上去是有點嚇人,特別是那些沒跑過馬拉松的人可能會驚呼:哇噻,跑馬拉松好危險!近日網上也出現不少相關文章,在表達沉痛的同時也危言聳聽,各種醫學術語橫飛,列出的體檢項目恐怕99%的人都沒法做到。

引用其實關於馬拉松與猝死,你只需要了解以下兩點:
一、馬拉松容易導致猝死嗎?
先公佈答案:否!

咱們就以去年為例——死亡4人,這是近年來有報道的馬拉松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

據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杜兆才今年1月在馬拉松年會上作的工作報告,2014年全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註冊賽事”(含超馬、全馬、半馬和10公里)共51場,90萬人次參加,其中參與全馬和半馬的超過26萬人次。
按90萬人次平均,去年每10萬參賽者中的死亡率為0.44人,按26萬平均,則為1.54人/10萬。

而根據2010年的相關報道,一項國家“十五”攻關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心臟性猝死的年發生率為41.84/10萬。
這一比率低於歐美,但以2014年中國人口13.6782億推算,每年死亡總人數仍多達57.2萬。而且隨着人口老齡化和冠心病、慢性心血管病發病率的上升,中國心臟性猝死人數還將繼續增加。相比之下,馬拉松導致的猝死人數微乎其微,馬拉松死亡只是極小概率事件。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從登山、游泳到徒步、騎車等其他運動,每年導致的猝死或死亡人數都遠高於因馬拉松致死的個位數;哪怕是開車、坐車、走路、上班、吃飯、睡覺這些低強度的日常活動,每年也會導致成千上萬人暴斃,但有誰會説這些活動很危險呢?

國外的情況同樣如此。一則有關上月“大北跑”半馬死亡事件的報道提及:“這也是連續第二年有參賽選手在英國舉辦的長跑比賽中死亡,去年的倫敦馬拉松賽上,一名42歲的男子參賽者在衝過終點後死亡。”

事實上,去年英國的馬拉松死亡人數不止一個:3月的漢普郡弗利特半馬,也有一名男子倒斃。但總的説來,每年至少數十萬人蔘加的英國跑步賽事,近幾年每年的死亡人數應該不超過一兩人。
每屆有三四萬人規模的倫敦馬拉松,上一次死亡事件是在2012年,一名30歲女選手死於心力衰竭。據統計,倫馬自1981年創辦後的20年間,平均每67,414人有1人死亡。

今年約有6.5萬人參加的香港馬拉松,上一次出人命也是2012年——一名26歲男性半馬選手;再往前是2006年的一名男選手。

2014年三四月,美國弗吉尼亞州和北卡羅萊納州的兩場半馬分別有一名16歲女孩和兩名30多歲男子死亡,但按照2014年美國全馬、半馬完賽人數分別高達55萬和204萬計算(資料來源:RunningUSA),死亡概率仍然極低。以水平高和競爭激烈著稱、每年有兩三萬人蔘加的波士頓馬拉松,近20年來僅在1996、2002年各死一人(恐怖襲擊不算)。
據2012年1月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2000至2010年間在美國參加全馬或半馬的人將近1100萬,心跳停止事件共發生59起(51人為男性),造成42人死亡。

Runner'sWorld網站去年曾刊文指出,數十年來大量相關研究的結論非常相似:馬拉松參賽者的死亡率約為15萬分之一;死因多為先天性心臟缺陷(35歲及以下)或動脈堵塞(35歲以上)導致的心臟病發作;半馬死亡率為全馬的40%。

有人可能會列舉一些個案,來證明馬拉松和跑步的危險性,諸如《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一書的主人公“白馬”(Caballo Blanco)58歲死於跑步途中、《跑步聖經》(Running & Being: The Total Experience)作者喬治希恩(George Sheehan)75歲猝死等等。

其實相反的例證更加不勝枚舉,咱們隨便説幾個吧:
1、1896年3月10日獲得世界第一場馬拉松比賽冠軍的希臘人瓦西拉科斯(Charilaos Vasilakos,1877-1964)活了87歲。

2、1957年創造中國第一個馬拉松紀錄2:52:34的安徽淮南煤礦工人張亮友,一直跑到如今89歲高齡。他和妻子每天風雨無阻地晨跑20公里,去年的鄭開馬拉松是他們的謝幕賽。

3、我們介紹過的“波馬之神”約翰凱利(John A. Kelley)。這位波馬參賽61屆、完賽58次的奇人活到97歲!
請不要再提第一個跑完馬拉松的人當場掛掉的故事——筆者曾撰文解釋過,那很可能是杜撰的:
“為報捷跑步至死”這個著名的悲壯傳説極其極具英雄主義色彩。不過據權威分析,它恐怕不是信史。

原因是與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90年)同時代的歷史大師希羅多德,對這件事隻字未提,雖然他對菲迪皮德斯(Phidippides)其人有過着墨:這是個“神行太保”戴宗式的跑步信使;波斯大軍在馬拉松登陸後,他在兩天內奔跑240公里,遠赴斯巴達求援(可惜遭拒絕)。

“馬拉松報捷”典故的第一個敍述者,是大戰過後近500年才出生的普魯塔克,他還是從一本現已失傳的書上看來的。所以,對於“第一個跑馬拉松的人就掛掉”的説法,咱們不能太當真。

退一萬步説,即便確有其事,菲哥不只是個傳説,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剛剛參加過一場浴血廝殺,就連續狂奔40公里,而且是在9月希臘的高温烈日下——筆者領教過希臘夏末秋初的酷暑烈日,至今印象深刻。
馬拉松其實比竇娥還冤:完事一旦出現死亡噩耗,必定會被高調曝光。因為它往往是一個城市規模最大的體育活動——將數千乃至數萬選手和大量媒體,集中在一個有限的時空區間之內——一條42公里的賽道,五六個小時。

可以很有把握地説,馬拉松是最安全的運動項目之一。它的事故曝光度與空難非常相似:每一起都轟動一時,但這並不會改變飛行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的事實。

還有一個難以統計的數據:每年有多少人因為跑馬拉松大大改善心血管健康,從而避免了過早死亡?恐怕多達成千上萬吧。

2007年12月,《紐約時報》報道了加拿大學者的一項研究發現:馬拉松還能以另一種方式拯救生命:由於馬拉松比賽日的賽道封路,減少了這些道路的車禍死亡人數,而且替代道路也並未出現車禍死亡人數的相應上升。

二、馬拉松死亡能否避免?
答案:絕大多數可以,但未必能完全杜絕。

避免馬拉松死亡,無非從兩方面入手:賽事主辦方和選手個人。

從選手個人的角度看,當然是儘量做到了解自身狀況,量力而行。有條件者可以監測比賽過程中的心率,所有人都應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

綜觀這兩年中國馬拉松賽事的六位死者,他們有幾個共同點:年輕,平時身體不錯;除一人外均為男性;參加半馬或10公里項目;倒下處距終點5公里以內。

剛在合肥馬拉松遭遇不幸的李黎在合肥某航空公司安保部工作,隊友稱“他身體挺好的”,但從未參加過馬拉松比賽。

年初因港馬死亡的吳姓選手是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喜愛足球等運動。

去年昆明半馬死者小馮是高校學生,中學時期每週都從20多公里外的學校跑回家中,平日也進行長跑鍛鍊。
珠海馬拉松猝死者為方勇特種兵出身,身體素質極好,熱愛户外運動。

或許年輕和男性的特點導致了好勝心,平時身體不錯造成了過度自信,而參加中短距離項目和比賽經驗缺乏,可能使他們不懂得像經驗豐富的全馬選手那樣,知道你必須為30公里後的“撞牆”階段留有餘地。
對我們業餘跑者而言,任何一場比賽或任何一個成績目標——哪怕是世界大滿貫賽事,全馬跑進4小時、3小時或波馬達標,都不值得為此付出受傷的代價,更不用説拿生命去冒險。畢竟咱們多數人跑步的初衷是為了健康和快樂,而不是虛榮和炫耀資本。

而從組織者的角度看,能做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兩點:保證補給,保障急救措施;其中以第二點最重要。至於像上馬、杭馬那樣的強制體檢報告,其實並非必需。

英文有句話叫“You can't argue with success”,可以譯成:“人家已經成功了,你還有什麼好爭的?!”在馬拉松賽事的選手安全保障上,就有一個最成功的例子:東京馬拉松。

誕生於2007年的東馬,創造了9年零死亡的驕人紀錄。

眾所周知,東馬是世界六大滿貫賽事之一,每年有三萬多人蔘加。絕大多數選手通過抽籤產生(中籤率約10分之一),可以説什麼樣的人都有。

一旦有參賽者“自不量力”,主辦方的醫療保障措施就可以起到兜底作用。據報道,近幾年東馬通常會部署42名醫生,70名護士和420名專業救護成員;這些醫生分不同配速參賽,隨時可以出手施救;賽道上還配備15個救護站和66台自動除顫器(AED)。這些安排迄今已挽救過多名參賽者的生命。

此外,筆者認為東馬“早春二月”的時間安排,對它的零死亡奇蹟亦有貢獻。當然,把所有賽事都擠在冬季也不可能,但那些可能出現高温天的春秋季賽事的主辦方,至少可以在賽道兩邊多種一些高大樹木吧?

引用最後的結論:馬拉松死亡畢竟是一種極小概率事件,其危險性遠低於開車上路。正如哪怕你不惜代價地為車子配備最頂級的安全防撞裝置,仍未必能百分之百地避免車禍死亡一樣,跑友們也沒必要把本應簡單、純粹的馬拉松搞得太過複雜,太如臨大敵,否則跑步還有什麼樂趣可言?
如果你那麼擔心,那就別跑馬拉松吧。

資料來源:愛燃燒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