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薩拉扎爾和他的明星弟子

愛燃燒 於 15/06/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2008年,薩拉扎爾在俄勒岡州尤金市

在5月底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美國尤金站比賽中——蘇炳添成為百米跑進10秒中國第一人的那一場,還有一些英美選手同樣表現出色。

FanPiece TV


名師出高徒
英國名將莫法拉(Mo Farah)萬米跑出今年世界最好成績26:50.97,擊敗世界越野錦標賽冠軍坎沃若(Geoffrey Kamworor)等兩名肯尼亞勁敵獲勝。

在同一場比賽中,加拿大人卡梅倫勒文斯(Cameron Levins)雖然僅獲第四,但他跑贏了多名肯尼亞強手,位居非黑人選手第一名,並以27:07.51刷新加拿大萬米國家紀錄,PB也縮短了20多秒。

男子5000米決賽,美國萬米紀錄(26:44.36)保持者、2012年倫敦奧運會萬米銀牌得主蓋倫魯普(Galen Rupp)以13:12:36奪得季軍,又是非黑人選手第一名。
男子1英里跑,美國人森特羅維茨(Matthew Centrowitz)跑出3:51.20,僅以0.2秒之差惜敗吉布提選手,屈居亞軍。

……
以上幾位除了都在各自的項目中,獲得各自人種的最好名次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都出自“俄勒岡項目”(Oregon Project)隊,都是美國著名長跑教練阿爾伯託薩拉扎爾(Alberto Salazar)的門生。
薩拉扎爾和兩個得意門生魯普、莫法拉

莫法拉是2011年參加俄勒岡項目隊的。自那一年起,他跑萬米比賽每戰必勝,一場也未失手過。
事實上,今年波士頓馬拉松的美國選手第一名瑞曾海恩(Dathan Ritzenhein,波馬成績2:11:20),也是他們的同門師兄。

薩拉扎爾是何許人也,竟能帶出如此多長跑高手?

短暫的巔峯期
阿爾伯託薩拉扎爾1958年8月7日出生於古巴首都哈瓦那,父親曾是菲德爾卡斯特羅的革命同志兼親密戰友,但後來加入反卡斯特羅運動。

薩拉扎爾幼年隨家人移民美國,落户馬薩諸塞州韋蘭市(Wayland)。他從高中年代開始參加田徑比賽,1975年奪得州越野賽冠軍。赴俄勒岡大學求學期間,他先後收穫全美大學越野賽團隊和個人冠軍。
1980年,薩拉扎爾在紐約出戰首馬便一鳴驚人,以2:09:41奪冠並創造美國選手的馬拉松首秀紀錄;這一成績當時排名美國史上第二,僅比爾羅傑斯前一年在波馬創下的美國紀錄慢14秒。同年他還以萬米第三的成績入選美國奧運代表隊,可惜因為歐美抵制莫斯科奧運會而未能成行。

1981年,薩拉扎爾以2:08:13成功衞冕紐約馬拉松,打破澳大利亞人德瑞克克雷頓(Derek Clayton)保持12年之久的世界紀錄2:08:33。但後來經重新測量,那屆紐馬的賽道短了大約148米,折算成27秒左右。
1982年是薩拉扎爾的豐收年。他不僅再度蟬聯紐馬冠軍,而且首戰波馬獲勝(他只跑過這一次),以27:25.61和13:11.93刷新萬米和5000米美國紀錄,還奪得世界越野錦標賽銀牌,成為最後一個站上該賽事領獎台的美國男選手。

1983年,薩拉扎爾兩度打破美國10公里路跑紀錄,又獲得萬米徑賽全國冠軍。但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中,他因為支氣管炎發作淪為最後一名,在馬拉松賽道也首遭敗績:在4月的鹿特丹和12月的福岡馬拉松,他都僅獲第五。

1984年,薩拉扎爾在美國奧運馬拉松選拔賽中獲得第二,被視為奪冠大熱門,可惜在洛杉磯的烈日酷暑下僅跑出2:14:19(第15名)。1988年,他連美國奧運代表隊都未能入選。

馬拉松選手往往要到三十出頭才達到最佳狀態,薩拉扎爾卻是24歲就登峯造極,26歲已基本過氣。

從狂熱到痛恨
薩拉扎爾的巔峯狀態之所以如此短暫,與他“往死裏跑”的性格有關。

他贏得波馬的那場苦戰被載入史冊,名為“烈日下的決鬥”(Duel in the Sun)。薩拉扎爾僅以兩秒之差險勝對手比爾德斯利(Dick Beardsley),一衝過終點線就癱倒在地,滿臉鹽粒的他體温驟降至31度,被抬進急救室注射6000cc生理鹽水才保住一條命——他為了爭分奪秒,竟然全程滴水未進!

2號選手為薩拉扎爾,3號為比爾德斯利

薩拉扎爾平時訓練也極為刻苦。他的想法是:假如每週120英里(193公里)的跑量能帶來好成績,那麼周跑量加碼到180甚至200英里(290和320公里)效果肯定更好。過度訓練壓垮了他的免疫系統,導致他傷病不斷,有時沒有傷痛也練不下去。

當年的薩拉扎爾還有一個問題:身高1.85米的他在跑步選手中屬於大高個,其跑姿不大美觀——奔跑時髖部過低,有時看上去簡直像跨坐在椅子上一樣,因此得了個“sitter”的諢號,意思是“坐着跑的人”。

據《紐約客》記載,代表大波士頓田徑俱樂部的選手柯克弗蘭格爾(Kirk Pfrangle),在一次高中田徑賽中第一次注意到薩拉扎爾。他對後者的笨拙跑姿大感困惑:“那就像全身各個部件都在互相扯後腿一樣,然而他跑起來卻快得驚人。”

賽後弗蘭克爾向薩拉扎爾作了自我介紹,邀請他來俱樂部一起訓練。這可是跑步選手求之不得的良機:俱樂部成員包括四度贏得波馬冠軍的比爾羅傑斯等眾多高手。和這些牛人一起訓練時,薩拉扎爾也毫不謙讓,每次都拼盡全力。

經過1980年代初的短暫輝煌,薩拉扎爾從1983年開始走下坡。那年他在鹿特丹中拉傷腹股溝肌肉,首次兵敗馬拉松。第二年他先是得了膝部肌腱炎,後來又拉傷大腿後側的膕繩肌腱。

為了備戰洛杉磯奧運會,他前往炎熱的休斯敦訓練數週,最終卻僅以第15名慘淡收場。他的奧運隊友、選拔賽冠軍皮特菲青格(Pete Pfitzinger)認為,正是在休斯敦的訓練導致薩拉扎爾疲勞過度:“如果他滿足於在洛杉磯拿第五名,就可以訓練適度並如願以償。可是阿爾伯託決不會只想拿任何比賽的第五名。”

奧運會過後,薩拉扎爾回到俄勒岡州尤金市的家,感覺自己越跑越慢。為了恢復速度,他不惜購置各種複雜昂貴的治療器材,包括一台可緩解肌腱炎的超聲波儀和一台棺材狀的高壓氧艙,還聘請一個住家的芬蘭按摩師;但這些都不起作用。

此後10年,薩拉扎爾幾乎放棄跑步。1994年他曾表示:“這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我都在憎恨跑步。我強烈地痛恨它,一度希望自己身受重傷,失去一條腿。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嚇人,但如果我真的失去一條腿,就不用再折磨自己了。”

“俄勒岡項目”的誕生
掛靴後的薩拉扎爾在尤金市開了家餐館,生意還挺不錯。但對於跑步難以忘懷的他,最終還是賣掉自己的股份,到以前的贊助商耐克公司的營銷部門上班。

2001年4月的一個星期一,薩拉扎爾和運動員出身的耐克總裁湯姆克拉克(Tom Clarke)在公司食堂一起收看波士頓馬拉松的電視轉播。

當跑在最前面的美國選手第六個通過終點線時,解説員興高采烈,連聲叫好。薩拉扎爾和克拉克辛酸地交換一下眼神。“湯姆和我只是相視無語,彷彿在説:哇,我們已經淪落到如此地步,連拿第六名都被當作一種成就。”他後來回憶説。

的確,從1984年算起,波馬和紐馬冠軍足足有25年和美國人無緣,美國選手甚至有多屆進不了前十。薩拉扎爾認為,美國人之所以戰績欠佳,是因為在訓練上輸給東非選手,速度上也退步了:在他波馬獲勝後的20年間,只有一個美國選手的成績和當年的“烈日下的決鬥”相當。
薩拉扎爾認為,要抵消東非選手在高海拔地區成長的優勢,美國運動員必須利用好自己的強項——資金和技術,這兩者耐克都可以提供。那年秋天,薩拉扎爾和克拉克啟動了一個訓練計劃,名稱就叫“俄勒岡項目”。

經過最初幾年不成功的探索,薩拉扎爾將側重點從監測選手的歐米伽腦波等技術手段,轉向以強調跑步姿勢為主,招募對象也從二線運動員,改為像卡拉高徹(Kara Goucher)這樣的A咖。不久後,他的隊員開始取得突破,例如高徹2009年在波士頓馬拉松榮獲女子季軍。那年秋天,薩拉扎爾被美國田徑協會評為年度最佳教練。
2014年5月30日,薩拉扎爾慶祝徒弟魯普打破美國萬米紀錄

跑姿決定論?
薩拉扎爾對跑姿的興趣開始於2006年。當時他在收看中長跑頂尖高手貝克勒(Kenenisa Bekele,5000米和萬米世界紀錄——12:37.35和26:17.53的保持者)的一場比賽轉播時,注意到貝克勒不是像其他選手那樣拖着後腿,而是將它大角度快速折起,徑直踢向臀部,就像一隻活塞那樣往復運動。他心裏納悶:貝克勒如此跑法只是純屬偶然,抑或這就是他跑得如此快的祕訣?

於是,他打電話給退役短跑名將邁克爾約翰遜(Michael Johnson,曾獲四枚奧運金牌,目前在達拉斯開辦一家訓練中心),道出自己的困惑。約翰遜一聽就樂了,説:“阿爾伯託,這是最入門級的短跑生物力學啊!”他解釋説,短跑選手快速縮回後腿有兩個理由:可以藉以產生力量,還可以縮短後腿在下一次邁出前的行程。
薩拉扎爾聽懂了。“短跑選手常説的一句話是:要主動蹬地,不要等地面來找你。”(Go to the ground. Don’t wait for the ground to come to you.)他總結道。在他看來,“踢臀”使貝克勒可以加快步頻,從而提高速度。
薩拉扎爾在網上找來貝克勒的比賽視頻,請邁克爾約翰遜中心的訓練總監蘭斯沃克測量他的手臂和雙腿在步伐各個點位的確切角度。沃克有點不大情願。這位短跑力學專家對長跑跑姿一無所知,而且人們公認長、短跑選手共同點很少:短跑需要的是大塊肌肉和爆發力,而跑馬拉松需要的是效率和耐力。不過,在看過那些視頻後,他發現貝克勒的跑姿和頂尖短跑選手非常相似。

沃克還注意到,跑得最快的長短跑選手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共同點:大腿都抬得高,在頂點處其大腿骨幾乎與地面平行。另外,他們都用前腳掌快速觸地,這可以更高效地傳輸力道,使之從地面向前直達骨盆,其效果就像“使用剛性彈簧的pogo彈性單柱高蹺”。

徒弟瑞茨
這些發現後來被薩拉扎爾運用到新收的徒弟瑞曾海恩(他的號碼布總是寫成“瑞茨”)身上。

2006年,23歲的瑞茨首次亮相紐約馬拉松。這位全國高校越野賽冠軍被看好為美國馬拉松的明日之星,據報主辦方給他的出場費高達20萬美元!然而原先緊跟第一集團的他到布朗克斯開始掉速,最終僅獲第11名。
賽後瑞茨將此役失利歸咎於自己缺乏經驗,但在接下來三年中,他的成績仍不見起色:2008年北京奧運會馬拉松第9名,中途因腿肚子疼停下拉伸;2009年倫敦馬拉松第11名,比冠軍慢了近5分鐘。倫馬兩個月後,他辭別跟了5年的教練,改投薩拉扎爾門下。

薩拉扎爾請沃克對比瑞茨和貝克勒的視頻。瑞茨一直採用腳跟着地跑法,薩拉扎爾要他改為腳掌着地,並以更大的角度蹬地。他告訴瑞茨,你不能繼續用腳跟着地,卻指望跑得和頂尖的前掌着地選手一樣快。

瑞茨還有其他問題:快跑時肘部向後抬起約60度,而貝克勒幾乎達到70度,產生的推力更大;前腳觸地時,大腿之間存在一個楔形空間,這起到一種“制動”作用,也是他後跟着地和後腿收回較慢的根源。

經過薩拉扎爾3個月的調教,瑞茨開始突飛猛進:2009年夏在蘇黎世,以12分56秒打破5000米美國紀錄;6周後在伯明翰舉行世界半馬錦標賽中,創下60分鐘整的美國史上第二好成績。

不過,儘管薩拉扎爾帶出了不少在歐美成績一流的弟子,但經過14年的努力,他仍未能實現用美國的資金和技術彌補與東非選手差距的目標。瑞茨的全馬PB有所提高——2012年在芝加哥創造的2:07:47,但仍比東非高手差一大截;這位今年波馬跑最快的美國人,名次仍然只是第七。

看來長跑和短跑一樣,人種差異終究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最新消息:近日薩拉扎爾被驚爆一樁禁藥風波。據BBC和美國新聞網站ProPublica聯合調查,迄今已有多達17名的俄勒岡項目前隊員和員工聲稱,這位總教練曾強迫他們服用甲狀腺激素Cytomel等處方藥。薩拉扎爾對此堅決否認,並誓言要證明這些人是在蓄意説假話。事件的進展值得持續關注。


資料來源:愛燃燒,作者:洪立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